#微信#7年聚少离多,他用浪漫温馨的"微信家书"诠释"爱的真谛"

甜蜜的“家书” , 暖暖的爱
■解放军报采访人员 王雁翔 陈典宏 通讯员 黄远利
“小团子3.19公斤 , 母子平安 , 别担心 。”接到妻子贺子彦的微信视频通话 , 第75集团军某旅合成三营副营长向绪文那颗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
4月初 , 作为中方地面突击队队长 , 向绪文带队参加“金龙-2020”中柬两军联合训练凯旋 。虽然近在咫尺 , 但回国归建后 , 却不能到床前照顾妻儿 。短短几分钟的视频通话 , 寄托着深深的牵挂 , 望着面色苍白的妻子 , 向绪文热泪盈眶 , 思绪万千 。
从相知到相恋 , 从相爱到相守 , 向绪文一遍遍地翻着手机里的照片和短信 , 一幕幕甜蜜往事涌上心头 。
向绪文清晰地记得 , 从他出国参加联训那一刻起 , 贺子彦就已做好独自迎接孩子出生的准备 。那段时间 , 她每天守着电视、网络 , 时刻关注着中柬两军联训新闻 。当看到丈夫画面时 , 她会第一时间拍照、截屏 , 然后转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虽然孩子出生时丈夫不能陪在身边有些遗憾 , 但我是军人的妻子 , 应该关注他在异国的表现” 。
爱人默默的支持 , 就是最大的鼓励 。最终 , 向绪文带领20多名突击队员出色完成任务 , 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风采 。回国后 , 他将联训经验整理成一本资料汇编 , 为部队改进训练提供了重要参考 。
“子彦 , 今天是我回国的第8天 。你的勇敢坚毅 , 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一句句肺腑之言 , 随着向绪文指尖滑动 , 变成了真情流露的“微信家书” 。
生活需要仪式感 , 爱更需要仪式感 。从相识到结婚7年 , 尽管两人聚少离多 , 但每逢重要时刻 , 向绪文都会用他的方式 , 郑重写上一封浪漫温馨的“微信家书” , 给平淡的生活添一点料 。
这些小小的温暖举动 , 简单而不失浪漫 , 平凡而富有意义 , 不仅增进了两人之间的爱 , 也让贺子彦感动不已 。谈到这些年丈夫写的六七十封“微信家书” , 贺子彦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别看他脸庞黝黑、大大咧咧 , 却有一颗细腻的心 。他的微信如月、如水、如花 , 清澈透明 , 情真意切 , 读着读着 , 就忘了独处的孤单 , 就有了生活的动力 。”
所爱隔山海 , 山海皆可平 。这些年 , 贺子彦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娇女” , 成长为一名自立泼辣的军嫂 。每逢节假日 , 她都会从500多公里外的家乡奔赴军营 , 亲自为丈夫烧上一桌好菜 。一路走来 , 那珍藏的一张张车票 , 写满了两人携手同行的浪漫 , 更是妻子对丈夫无私支持的见证 。
因为有爱相伴 , 工作才后顾无忧 。从坦克排到步兵排 , 从坦克连到支援保障连 , 再到如今的合成营 , 面对5次换岗的挑战 , 向绪文披荆斩棘、从不言败 , 全身心投入到为战斗力建设添砖加瓦的实际工作中 , 先后被集团军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四会教练员”“爱军精武标兵” , 被战区陆军评为“军事训练尖子” 。
稳固的“后方”需要注入爱的力量
■陈典宏
军人 , 一个神圣的称谓 , 一个特殊的职业 , 意味着拿起钢枪就要放下儿女情长 , 穿上军装就得舍弃舒适安逸 。
【#微信#7年聚少离多,他用浪漫温馨的"微信家书"诠释"爱的真谛"】军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 枕戈待旦 , 练兵备战 , 义不容辞 。军嫂、军娃、军属……一旦沾上“军”字 , 就意味着奉献、付出和牺牲 。这就需要不能时时陪伴家人的军人 , 在练兵备战、征战沙场之余 , 给家人多一点爱 , 尽力当好父母的孩子、爱人的依靠、儿女的大树 , 哪怕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深情的拥抱、一句甜蜜的问候、一纸缠绵的家书 , 也能激起幸福的浪花 , 诠释“爱的真谛” 。
爱是最神奇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军人 , 不仅要干好工作 , 也要懂得生活的艺术 , 善于经营家庭 , 以此营造幸福的港湾 。因为有了军人的关爱 , 独自守护家庭的军嫂和军娃 , 就能在漫长的等待中 , 多一丝温暖和坚持的力量;因为有了稳固的“后方” , 常年处于金戈铁马、四处奔波状态下的军人 , 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和训练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