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海道生活是怎么样一种体验( 二 )
资生堂北海道总部
农业重地怎么能少了明治札幌的雪融了,游人也少了,旅游大军通常不会选择这个既看不到雪又看不到花的时间来,所以一路上都没怎么听到除了日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札幌已经重回本地人的天下,虽然这个城市人100多万不算多,但是札幌人礼貌的态度还有热情让我并不觉得太过于无助,有时候反而让以询问来练习口语为目的我感觉到有点不好意思,不管是工作人员、店员还是路上的行人,大家都对于一个拖着2个28寸行李箱,说着坑坑巴巴日语的中国人充满着耐心。
从新千岁机场到宿舍需要在札幌站转乘巴士,热心的大妈看我依旧没有搞懂在哪里坐车,上车后又特意下来带我一起问询工作人员。刚从东京出差来札幌的大叔毫不在意一身笔挺的西装,绅士地帮我提着两个箱子,看到我不小心掉了刚刚买的JR卡用翻译软件问我“需要我带你去派出所吗?”我忍着心痛说“不必了,麻烦你了”,还有过路的行人看我依旧没有明白怎么找到宿舍温柔地说“我和你一起去吧”,然后亲自把我带到宿舍大楼的门口,告别的时候笑眯眯地说“小心一点,要加油哦!”经济损失造成的心痛在那瞬间得到了安慰。
一般去到其他亚洲国家(新马泰)我都没有太大出国的感觉,但是在札幌我却感觉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夹了汉字的文字混着英文点缀着城市的街道,安静的车厢偶尔听到叮铃的日语,通勤的男人们穿着笔挺的量身定制西装,如果拖着行李箱那就是出差无疑,女人们衣着素雅但是搭配合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头发的弧度有精心修饰,干净的面庞略施粉黛。虽然日本到处都有英文,甚至他们的片假名单词都是由英文转化而来,但日本民众的英文水平低得出乎意料,哪怕是北海道大学英文系的学生连用英文基础交流都很成问题,在这里英文并没有什么卵用,不夸张的说,除了日文,你在札幌很难用其他语言沟通。不过也好,这样间接促使我尽快将日文上手。
区别于国内的建筑工法
经常在大街上看到天气播报录制
札幌市区 【在北海道生活是怎么样一种体验】 如果说”明治维新”对我来说可能只是中学课本上一个知识点,那么真正来到这个国家,来到北海道之后我才开始真正了解这四个字对这个国家巨大的影响。
北海道比台湾大2.5倍,占日本五分之一领土的这个岛居然在明治维新之前很久都是无政府的状态,中日俄没有一个瞧得上这块北国寒地,直到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人才开始全力开拓北海道,很多本岛人包括没落的武士阶级来到这里开拓荒地,日本政府高薪聘请有开拓经验的美国专家来此指导,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明治维新带来的社会动力,北海道的农业工业迅速发展,港口贸易金融业也日益兴盛。有港口的地方金融业都会很兴盛。明治维新期间倡导学习西方,这一理念也体现到了他们的建筑风格上,不管是小樽,函馆,还是札幌的老市政府(现在是博物馆),很多都是欧美的风格,巴洛克风格的尤为常见。所以在札幌生活有时候感觉自己生活在欧洲一样。
巴洛克风格的北海道议会博物馆,开拓时期的老建筑。
札幌计时台住房篇:
北海道人不多,车也不多,走到路上行人很少,给人感觉比较冷清,但是我一下子就适应了这种空旷的感觉。房子设计式样迥异,极少见到高层建筑,总体来说低层的独门独户建筑占大部分,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相同的建筑,不管是颜色,构造还是风格,感觉每个房子就是每户人家的代言一样,表现着房主人的品味和生活理念。这里没有中国类似的社区、物业、保安,但是街道整洁,每个居民区1公里的范围之内肯定有1-2个公园,包含了运动场和儿童游乐设施,这是政府为了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强制规定的。
除了公园,每栋独栋住宅几乎都配有花园庭院(北海道是特例,听说东京大阪就极少有庭院),庭院没有门锁,外人想进出原则上没有任何物理障碍的,如果有矮墙象征性地包围证明这块地在他的地契上,如果没有围墙,要不就是园子太小没必要,要不就是公共的区域。
札幌人不爱豪车,打扮朴素,如果你想看出贫富差距,庭院绝对是最直接的工具,比如说我宿舍旁的邻居,家里面有2个篮球场大的草坪,大清早有时候可以看到他在草坪里面练习推杆,陪小孩一起种花植树,周末全家叫上亲朋好友在院子里面烧烤,我还记得离宿舍不远有一家人,家里面的花园根本就是缩小版的富良野花海,名贵樱花矮松精致搭配,有几次晨跑经过他们家还看到狐狸一家三口在他家的草坪上玩耍,感觉他是不是把狐狸当宠物在养。谁说对美的品味不算高级的炫富?
拥有超大绿坪的住宅
种了樱花的房子
河川公园周末的烧烤钓鱼活动我的宿舍被安排在了一栋老人院大楼里面,10平米左右的公寓五脏俱全,附近有7-11(1个月后关店了),走15分钟有大型超市,1公里范围内3个小公园,这样一间小小的公寓租金大概人民币3500一个月。每天出门都需要和年长者们问好,甚至买饮料、倒垃圾的时候也有好奇的长者上来找我说话,没过多久整栋楼都知道这里住了一个日语越说越好的中国人。日本人的情报能力真不一般。后来有一次听老人院的工作人员说道有一次老人们开集体会议还专门聊到了我,“如何和中国人邻居一起生活”成为了那一天的话题,想起来也觉得挺有意思的。但是除了打招呼和偶尔聊天之外,我和其他邻居平时还真没有太多接触。可能也是因为我这个人不宅喜欢外出的原因。
家里的富良野
美食篇:用“鱼米之乡”来形容北海道在日本的地位并不为过,2018年北海道的农业自给率达到250%以上,谷物、海产、肉乳都是北海道的特产,北海道食品质量之高出乎我的意料。苫小牧的北极贝、厚岸的生蚝、十胜的牛乳和函馆的螃蟹仿佛就是高质的代名词。在这里贩卖食品最大的招牌不是“半价”、“无添加”、“买一送一”,而是“国产”,这几乎就是和高质划上了等号,旁边堆积的“美国牛肉”、“韩国鲍鱼”等等进口食品鲜少得到日本人真正的青睐。
第一次觉得日本人实在是超市购买牛奶的时候,190日元的牛奶和350元的牛奶在口感上有着很明显地区别。不像国内的“XX苏”、“金XX”,纯粹玩的概念赚智商税。我不是一个喜欢牛奶的人,但是在札幌我开始爱上了牛奶,应该不是心理作用,旅游的时候碰到的台湾奶奶也和我说“我感觉这边的牛奶味道比我家那边的要浓一点。”
很不错的牌子,分为几个档次,建议不差钱的情况下买最贵的。
闻名全日本的北海道牛奶,十胜是最出名的产地
料理口味上札幌总体来说可能比较接近清淡的南方。食材讲究绝对新鲜,严格按照“色香味”“色”字第一的原则来摆盘装饰。这也是可以体现日本人重视仪式感地重要方面,同样地比目鱼刺身,制作成刺身拼盘的产品比一块完整的比目鱼肉贵了一半。
超市每天过了饭点大概晚上8点的时候,一半的食材会打折甚至半价出售,甚至也会更便宜的特价商品,所以如果我晚上想吃夜宵地时候,通常会选择8点以后去超市看看有没有卖剩还在打折地刺身或是活鲜。碰到海鲜季节,和头一样大地螃蟹只买到30元,和手掌一样大的生蚝6元左右,我最喜爱的是海螺,15元不到就可以买一盒大概10个左右,保证全活。补充一下来自深海的蛋白质。
鱼肉海鲜是最便宜的,牛羊猪肉如果是本土产的那就不便宜了。所以我这3个月都很少吃红肉日本的农产品虽说质量很高但是本土农产品都不便宜,超市最便宜的水果就是应季的青森苹果,价格5元左右一个(正常大小),超大苹果去到30元一个。香蕉菲律宾进口,12元5-6个的样子,葡萄澳洲或者智利进口,价格30元一盒,其他的蜜瓜、草莓、西瓜全部都是贵价水果。夕张蜜瓜180元左右一个,日本本土产的荔枝400元左右一盒20多颗。以上价格都是人民币,所以同学们来日本之前在中国把喜欢的水果吃个够吧!
便宜的鱼还有鼓起勇气买的加拿大牛肉
还在蠕动的活海螺,性价比很高
日本苹果还算平价在札幌吃东西遵循一个原则“好吃的一般不太贵,太贵的一般不好吃”。平时我很喜欢和朋友一起寻觅不错的餐厅,经过各种尝试得出的结论。与其相信大众点评,不如参考当地的美食情报,很多都是专业的食家给出来的意见,真正好吃又不贵的美食只有本地人才知道。
门店篇:蟹本家、拉面共和国等等被大众点评炒烂的地方在亲身体验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感觉是不是商家给了大众点评好处,我根据本地人地推荐,给大家介绍几个不错的地方,后期看心情增加。
元祖三船:很不错的居酒屋,感觉老板应该是有海外游历经验的,选择的酱汁相当大胆,烹调却依旧遵循食物本位为精髓的日式烹调风格,酱料虽不抢食材风头但却绽放画龙点睛之笔,我最喜欢的是老板独创的西班牙风蘑菇红肠,全盅橄榄油烹制爽口不油腻。
西班牙风蘑菇红肠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7573437299929088
很老的店了,看上去很治愈的居酒屋五坪,这家刚刚搬家,不过还是在薄野的红灯区,你们懂的,主打是150元的名产地生蚝,可以生吃、烧烤、酒蒸、腌制……人气相当旺,而且几乎全部都是本地食客。日本做生蚝几乎不放蒜蓉让我感觉缺失了有趣的灵魂。总的来说性价比还不错。
生吃生蚝
油渍生蚝渍生蚝
札幌站的回転寿司 根室花まる
被中国人和中国台湾人炒起来的网红店,旋转寿司在食材、制作程度上可以达到这个档次真的不容易,建议在计划用餐时间至少提前1个半小时拿号码牌,人多的话可以去附近逛街,不用怕错过,只要你有牌哪怕过号,服务员都会优先你的。旋转寿司做到这种程度真的不简单,新鲜的食材,寿司师傅一边捏着寿司一边元气满满地和来往的食客问好,还会推荐刚刚做出来的新品。
推荐阅读
- 家里两个小孩,大的刚上幼儿园;两个老人帮忙带孩子一起住;老婆想要一个衣帽间。请问家里房间应该怎么样安排
- 在《绝地求生:大逃杀》岛生活是啥体验岛上大概生活了多少人
- 生活中有哪一个瞬间让你觉得自己生活在楚门的世界
- 人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吗, 或者说,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还是按照道德的要求生活
- 在你的宠物丢失后你是怎么样的感受?
- 宠物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好还是不好么
- 知道自己没追随上的女生正在跟别人开房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
- 大多数大学生真的丧失了生活的热情吗
- 怎么样醒来是最痛苦的
- 女生会打篮球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