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史」不失“意象”不失美,唐宋诗词中的“佳人”丨世间能得双全法

引言
在造字之初 , 人们就将“美”和“女性”联系起来 , 类似于“婉”、“娟”、“婀娜”、“娉婷”等一些形容美好的词 , 都是与女性相关联的 。 在文学中 , “女性美”似乎永远都是“宠儿” ,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里 , 常常出现对“女性美”的描写 , 尤其是在浩如烟海的唐宋诗词中 , 众多文人对女性美的描写可谓是百家争鸣 , 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
「牡丹文史」不失“意象”不失美,唐宋诗词中的“佳人”丨世间能得双全法
文章图片
【「牡丹文史」不失“意象”不失美,唐宋诗词中的“佳人”丨世间能得双全法】从古至今 , “女性美”就为人所津津乐道 , 虽然在旧社会 , “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 , 女性的地位一直不如男性 , 但是人们对女性“美”的描写从始至终没有停止过 。 先秦之具象 , 秦汉之抽象 , 魏晋之虚化 , 推波助澜 , 促使唐宋描写女性美的诗词走上意象化的道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诗歌”一直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主流形式 。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 , 女性的形象从未缺席 , 而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意识是神圣而又自觉的 , 这也成为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观念 。
女性美是人世间美的极品 , 世上一切美的事物都在这种和谐曼妙的形体之美面前黯然失色 。
这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辉煌 , 也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 不断使自身趋向于完美的丰硕成果 。
「牡丹文史」不失“意象”不失美,唐宋诗词中的“佳人”丨世间能得双全法
文章图片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 , 自身意识的觉醒与改变也一直伴随其右 , 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对于女性美的描写中 , 就可以看出这种审美意识的发展 。
先秦时期 , 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 ,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十分有限 , 对于女性美的描写往往是寓情于物 。
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诗经》中就有着很多的女性形象 , 如城中静女 , 月下姣人等等 。
其中对于女性描写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卫风中的《硕人》 。 手如柔荑 , 肤如凝脂 , 颈如蝤蛴 , 齿如瓠犀 , 螓首蛾眉 , 巧笑倩兮 , 美目盼兮 。
这首描写卫庄公之妻庄姜出嫁时的诗 , 参照大自然中的物象 , 来对卫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临摹 。 除此之外 , 还有很多类似的诗歌 , 比如《七月》中 , 用“桑之未落 , 其叶沃若;桑之落兮 , 其黄且陨”来形容少女处于青春期的华美和出嫁后的色衰 。
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 随着生产力发展 , 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也水涨船高 , 这个时候对于女性美的描写趋向于抽象化 。
「牡丹文史」不失“意象”不失美,唐宋诗词中的“佳人”丨世间能得双全法
文章图片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 , 楚国之丽者 , 莫若臣里 , 臣里之美者 , 莫若臣东邻之子 。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这段描写中 , 相较于先秦时期具体的描述 , 在“语价”上面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带有分析性的语言 , 这些语言具备了明显的抽象性 。 接上文 , 作品再写:眉如翠羽 , 肌如白雪 , 腰如束素 , 齿如含贝 。 显而易见 , 这又回归到了《诗经》中描写女性美的风格 。
这一时期诗歌中对于女性美的描写呈现出一种过渡的性质 , 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具象描写 , 另一方面又添加了新的审美效果 , 并且注重含蓄和抽象的风格 。 北方有佳人 , 绝世而独立 。 一顾倾人城 , 再顾倾人国 。 ---《汉书·孝武李夫人转》
到了汉魏时期 ,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 诗歌中有关女性美的描写开始趋向更加概括化、虚拟化和抽象化 , 并且这种风格逐渐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模式 。
隋唐时期 , 国力强盛 , “开放”的政策使得唐人与域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 各个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让唐朝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风格 ,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 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这一变化也同样影响着宋朝 , 描写女性美的诗词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芙蓉如面柳如眉 , 容颜体态之美溢于言表;云想衣裳花想容 , 女子服饰之美尽显无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