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方志四川?编读往来】留言有赠品!和易旭东一起找寻成都的“前世今生” ——“方志四川”架起作者与读者间的沟通桥梁( 三 )


『方志四川』【方志四川?编读往来】留言有赠品!和易旭东一起找寻成都的“前世今生” ——“方志四川”架起作者与读者间的沟通桥梁
本文插图

古蜀国人类生活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寻找“古成都人”古老的面孔 , 情感的源流 。 逶迤连绵的牧马山 。 沿着一部厚厚的社会进化史的铅字曲径 , 从末页慢慢地回溯进入到谁也没有见过的远古山林;踩着厚厚的地衣、苔藓 , 吸着湿润的腐质味;探寻蓑草披拂的岩穴……如今 , 不忘“九倒拐”祖先们的卓著功勋 , 每岁清明时节 , 双流百姓都要成群集队到洪江对面九倒拐山涯岩墓、金花隅圣寿寺蚕丛墓前 , 悼念祖先的亡灵 , 并成为当地的时尚和风俗 。
中国的古老文明 , 同样起源于长江流域 。 中华文明起源 , 本就“满天星斗” 。 成都与杭州 , “文明肇于长江” , 被良渚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长江流域的史前城邦集群”所证明 。 “华夏文明西来”“人类根在非洲”的推断 , 顷刻瓦解 。
在北纬30度 , 水乳交融 。 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与良渚文化 。 与“宝墩文化”同期的良渚文化的余辉 , 在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中闪烁 。
『方志四川』【方志四川?编读往来】留言有赠品!和易旭东一起找寻成都的“前世今生” ——“方志四川”架起作者与读者间的沟通桥梁
本文插图

三星堆(图片来源:德阳公众信息网)
宝墩遗址的筑城方式与良渚、石家河古城相似 。 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 , 在土生土长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 , 既吸收中原殷文化因素 , 又吸收来自西亚古老文明元素 , 形成的复合型文化体系 。 青铜器、玉器的制作技术与中原等地相似 。
一个集大成的文明 , 持续发展约1000年 。 良渚古城与宝墩古城瑶山祭坛、金沙祭台 , 两地发达的稻作农业、高超的手工业技术 , 共同谱写了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华丽篇章 。
从营盘山的“小米” , 到湔江河谷的“嘉鱼” , 温暖过多少先祖的胃;从岷江上游的“沟” , 到湔江河谷的的“海” , 浸泡过多少先祖的脚 。 时至今日 , 虽已无法了解 , 在那几条谷道上有过多少孤寂、眼泪 , 有过多少欢颜、汗水 , 但通过“它” , 世界看到了在多条河流出山形成的复合冲积扇上的三星堆国 。
“共饮长江水” 。 北宋词人李之仪 , 在《卜算子》一词中写道:“我住长江头 , 君住长江尾 。 日日思君不见君 , 共饮长江水 。 ”在新石器时代 , 长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 , 与长江下游诗化“江南”的太湖流域相距万里 , 却遥相呼应 , 各守长江一端的区域 , 异曲同工 。 同样具有考古学文化的鲜明个性、区域特征 。 5000年中华文明史上 , 成都、杭州多次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
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 , 还存在着几条“文化沟通线” , 至少与6种早期文化发生过交融:通过汉中 , 与关陇古代文明交流;通过岷山羌藏地区 , 与山地游牧文化有交通;东面的巴濮地区与长江中游相沟通;西南方向的横断山区河谷交通线;南面的僰道 , 与西南夷交流……文化交流 , 促使三星堆文化开始爆发式发展 。 商业繁荣 。 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 , 经鉴定来自印度洋 。 海贝用做交易 , 成都平原最早的外汇 , 有人说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 。 “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 , 居然已经有了“海外投资”?大量来自缅、印的象牙 , “蜀身毒道”长途贸易的实物见证?中华大地的古文明同出一脉 , 为“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 提供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学物证 。 文化演进 , 不是一条线的单向进行 , 而是从“月明星稀”到“满天星斗” 。
『方志四川』【方志四川?编读往来】留言有赠品!和易旭东一起找寻成都的“前世今生” ——“方志四川”架起作者与读者间的沟通桥梁
本文插图

三星堆出土的玉琮 , 与良渚的玉琮无二 。 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玉琮 , 在金沙遗址祭祀区域内大量出土 , 反映出了良渚文化与宗教思想对古蜀人礼制系统的影响、渗透 , 在将良渚玉琮奉为珍宝之时 , 还以虔诚的心态 , 利用娴熟的制玉技术 , 选取本地上佳整玉 , 细心打造出了“高仿”良渚式玉琮 , 古蜀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不断吸收、吸纳、包容、融合、兼容、发展、繁荣 , 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组成部分 。 良渚文明对玉的喜爱和尊崇 , 深刻的影响了华夏 。 时至今日 , 温润如玉也是对道德之人的尊崇称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