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文有话说』为什么读不出《边城》的美?别气馁,你得换一个打开方式( 三 )


第二种以废名为代表 , 他们在都市的人际交往法则中无所适从 , 转而对家乡的风土人情 , 宗法社会下的田园生活 , 进行缅怀和眷恋 。 用文字将故土的乡土田园进行诗情的表达 , 把它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 。
沈从文继承了废名的写法 , 将中国文学几千年前就已经意识到的美学风格 , 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 并一步步强化 , 用一种诗情画意的眼光 , 把自己的家乡呈现在人前 , 形成了一种有意识的美学追求 。
开放式的故事结局 “可是到了冬天 , 那个圮坍了的白塔 , 又重新修好了 。 那个在月下唱歌 , 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 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达文有话说』为什么读不出《边城》的美?别气馁,你得换一个打开方式
本文插图

图 | 在孤独中 , 独自等待二佬的翠翠
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是作家有意的追求 , 《边城》的故事结局也是历来让人拍案叫绝 , 所称道的地方 。 对于这样的结局 , 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好 。
在现代文学史上 , 悲剧通常都是撕心裂肺、痛哭流涕的封闭式结构 。 营造出一种死的死 , 逃的逃的结局 , 在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悲壮的美 。
然而 , 沈从文的《边城》不同 , 他选择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 这也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不同凡俗之处 。 这样开放式的结局 ,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 , 可以无限发展 。
这样的结局 , 也正是文艺理论大师巴赫金在《小说伦理》中所说的“小说未完成的结局”:
未完成性对于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意识来说 , 时间和世界第一次变成了历史的时间和世界 , 展现为一个行程的过程 , 一个朝着实际的未来不断前进的过程 , 一个统一的无所不包而又永无完结的过程 。
——巴赫金《小说伦理》
我们试想一下传统小说的结局设计 , 无论是“从此 , 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 , 还是“梁祝化蝶变成连理枝” , 故事的结尾都有一个共性——指向时间的终结 。 这就是巴赫金总结的 , 传统的小说具有一种完成性的不变性 。
小说的未完成性 , 指的是一种“永恒的未就绪状态” 。 就像《边城》的结尾 , “二佬也许永远不回来 , 也许明天回来 。 ”结局的时间没有因为小说的结束而终结 , 而是指向了遥远的未来 。 因此 , 翠翠的生活将会处于一种永恒的没有就绪的状态 。

『达文有话说』为什么读不出《边城》的美?别气馁,你得换一个打开方式
本文插图

这确实说出了《边城》这部小说的一个特点 , 一个无所不包 , 却有永无完结的过程 , 指向了未来的未完成性 。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这篇文章里面谈到:
我不喜欢壮烈 。 我是喜欢悲壮 , 更喜欢苍凉 。 壮烈只有力 , 没有美 , 似乎缺乏人性 。 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 , 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 。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 , 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 , 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
——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
沈从文在《边城》的结局设计上正是如此 , 他不会让你痛哭流涕 , 却让人回味无穷 , 这就是《边城》不同凡俗的地方 。
一种对孤独的表达
读过《边城》的故事后 , 我们的心中会有淡淡的忧伤 , 薄薄的凄凉 , 像水一样温柔的流淌出来 。
沈从文总是说 , 美丽总是让人哀愁 。 是啊 , 整部《边城》中都弥漫着一种温柔的愁思 。 或许是因为沈从文的童年时光都是在湘西的水边度过 , 所以 , 他的整部小说都弥漫着水样的春愁 , 边城就像是沈从文对他童年时光进行一种孤独的回想 。
在《边城》的世界中 , 沈从文构建了茶峒这样一个远离现代都市文明 , 美丽的世外桃源一样的边远小城 。 小说创作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 小说中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 善良的人和事物 , 或许让人感觉不真实 。 但如果熟悉沈从文儿时在湘西孤独的成长经历 , 就会知道 , 他是将自己童年的寂寞与孤独的心境 , 用《边城》这个小说表达了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