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文有话说』为什么读不出《边城》的美?别气馁,你得换一个打开方式( 二 )


本文插图

大量的传统小说阅读经验 , 使得我们习惯了用善恶对立的二元模式来解释悲剧 。 这对生活其实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 它让我们误以为生活中的种种悲剧 , 都是恶人作恶造成的 , 实际上是我们看轻了自己的生活 。
现实中的生活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 ,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 , 造成悲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 有必然的 , 也有偶然的;有的是外部原因导致 , 也有的是因为我们内心的魔 。 所以 , 用忠奸善恶、坏人坏事的方式来解释悲剧 , 这种认知就显得太片面了 。
沈从文用《边城》的故事告诉我们 , 即使我们生活中的所有坏人都被拿掉 , 悲剧依然有可能会发生 。
《边城》没有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 , 情节也不是在斗争中展开的 。 那么 , 放弃了坏人坏事 , 对于故事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从小说的叙事结构上来看 , 意味着放弃了传统小说中最核心的部分:尖锐的矛盾冲突 。 这其实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苏雪林就曾经说过:“沈从文的叙事风格 , 就像软绵绵的拳头打胖子 , 完全没有力道 。 ”这评价除了沈从文的叙事节奏 , 叙事速度特点 ,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沈从文的小说中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 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紧张的关系 , 故事也就没有了力量感 。
放弃坏人 ,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 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眼光 , 重新看待生活 , 解释生活 。 更不能将悲剧的责任简单粗暴地甩给坏人 。 如果一定要给《边城》的悲剧寻找一个原因 , 那可能就是“有话不直说” , 一连串的误会 , 人和人的沟通问题 , 导致了生命的消逝 , 情人的分离 , 和最后的悲剧 。

『达文有话说』为什么读不出《边城》的美?别气馁,你得换一个打开方式
本文插图

因此 , 当沈从文用一种近乎理想的人性来描写悲剧时 , 反而发现了世界的另一种真实:一个拥有理想的人性的世界 , 一个没有坏人的世界 , 是不真实的 。 当沈从文把《边城》这个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 , 人们反而会发现另外一个生活中残酷真相:人与人之间无法实现完全沟通 , 还有每个人都有无法言说的孤独与寂寞 。
水一样的春愁 , 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
当大佬和二佬得知双方喜欢的是同一个人的时候 , 根据我们以往的阅读经验 , 这时候应该是小说的情节最紧张 , 人物关系绷得最紧的时候 。 然而 , 沈从文在此时并没有添油加醋 , 而是保持了小说从一开始就奠定的平和舒缓的叙事基调 。
放弃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与善恶对立的叙事结构 , 将人物的关系的发展趋于平和 , 沈从文的这种清新的牧歌风格 , 也一直是为人所称道 。
与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悲剧表达方式不同 , 从整体上看《边城》呈现出的是一种孤独寂寞的气氛 , 是像水一样的春愁 。 故事的整体风格并不是那种大悲大痛 , 而是一种令人难以排解的淡淡哀愁 。

『达文有话说』为什么读不出《边城》的美?别气馁,你得换一个打开方式
本文插图

这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那哀而不伤的古典审美风格 。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正如我们熟悉的《诗经》 , 通过今夕景致的对比 , 来表达人生的感慨 , 无尽苍凉之感尽在其中 。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 现代文学以西方为参照起步 , 中国的传统文学一再被否定 。 中国古典文学中那种哀而不伤的美学效应 , 与隐忍克制的情感表达方式逐渐淡出了现代审美 。 以致于中国的作家们为了引起读者的恐惧和颤栗 , 习惯于用一种凌厉的笔触表现悲剧 , 从而忘记了我们自己的美学传统 。
在沈从文之前 , 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学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以鲁迅、萧红为代表 , 他们在都市文明中感受现代文明的震撼 , 向往都市的生活方式 。 因此 , 笔下对家乡落后的物质文明 , 家乡人们精神上的愚昧与麻木 , 进行凌厉的批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