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宋立林:让礼乐文明成为国人的优雅“名片”( 二 )


凶礼 , 即丧葬礼 。 古代凶礼是很复杂的仪式 ,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 , 移风易俗 , 有所简化 , 但是入土为安、缅怀祭奠的丧葬观念一直都没变 , 这反映中国人对待生命的态度 。 “生 , 事之以礼 。 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在传统儒家看来 , 死亡不是结束 , 血脉和精神依然勾连 。 据宋立林教授介绍 , 日本、韩国等丧葬仪式上仍有唱经、巫师参与等仪式 , 足见对待凶礼的重视 。 当前 , 也曾有很多地方出现过丧礼乱象 , 如过分的铺张浪费 , 甚至还有跳艳舞等不雅现象 , 但是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过火的移风易俗 , 如某地出现过平坟运动 , 这都是对丧葬礼的破坏 , 是对待生命的漠视 , 没有严肃的丧葬仪式 , 会导致人情的浇薄 。
军礼 , 即军队操练或是出征仪式等 。 据宋立林教授介绍 , 军礼是针对军队这个特殊阶层做的 , 有很多类型 , 不是光操练 , 还有各种活动和仪式 , 加强对士兵的磨练 , 做到令行禁止等 。 战争在古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 , 因此军礼在古代得以列为五礼之一 , 在军队出征前及得胜归来后都有相应的军礼 。
宾礼 , 即社交礼仪 。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社交 ,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家庭幸福重要的基础 。 尤其是好客山东 , 待客观念非常强 。 ”宋立林教授说 。 宾礼最强调的是对等 , 即“来而不往非礼也” 。 宋立林教授举例:古代朝贡 , 临走时接受的回馈礼比朝贡物品还要多;比如我们走亲戚 , 主人对礼品不能全留 , 要有部分回赠 , 而且 , 来客以后要回访 , 要不然也是失礼 。 这都是宾礼的要求 。 再以请客为例 , 虽然很多人已经接受AA制 , 但大部分中国人的做法 , 还是以轮流请客为主 , “AA制是契约关系 , 请客是情谊关系 。 ”宋立林教授说 。 中国社会讲关系和情谊 , 大到国家 , 小到百姓 , 都强调主宾之间的对等 。 此外 , 中国人还有宾客为上 , 礼遇上宾的观念 , 要将宾客放到备受尊重的地位 。 从宾礼中 , 体现出了中国人接人待物的思维方式 , 维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
嘉礼 , 即人生礼仪 , 如满月礼、冠礼、婚礼、饮酒礼、射礼、开业庆典等 。 嘉礼一般是人生中具有美好意义的礼仪活动 , 是一种人与人之交往中重要礼仪 , 嘉礼重要的精神就是“和” , 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稳定的关系 。
怎样传承传播礼乐文化
礼乐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 , 参与形式多样的礼乐活动 , 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那么在当代 , 我们该如何传承传播礼乐文化呢?宋立林教授提出 , 一是需要政府的支持 , 二是以学校为主要阵地 , 三是注重社区和家庭礼仪的普及传播 。
在政府支持方面 , 宋立林教授认为 , 文化建设很难 , 但是破坏起来很容易 , 对文化的建设性或是破坏性举措都跟政府领导对文化的认知有关 , 比如平坟运动对丧葬礼的破坏 。 政府应建立一个与学者和百姓沟通的渠道 , 倾听学者和百姓的声音 , 吸纳他们的建议再做决策 。
在学校教育方面 , 当前虽有很多学校开展礼乐文化进校园活动 , 但是不够系统 , 礼乐内涵挖掘不够深刻 。 宋立林教授认为 , 礼乐文化普及要有负责任的心态 , 要有一定的专业性 , 不能搞形象工程 。 他建议 , 要小范围开展礼乐活动 , 挖掘礼乐背后的意义 , 普及礼乐内涵知识 , 让学生充分感受礼乐氛围 。 此外 , 面对不同阶段的孩子 , 在开学、毕业、放假等特殊时刻系统开展礼乐活动 , 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 既可以是传统的 , 也可以加入现代气息 。 “我们今天对待礼的态度是损益的原则 , 要符合时代的特点进行简化或是增加新的内容 , 使礼乐更为现代人所接受 。 ”宋立林教授说 。 通过系统的、小规模的礼乐文化熏陶 , 学生更能感受到传统礼乐与心灵的沟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