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选穴调病小秘诀:哪里按着痛就灸哪里( 三 )


(2)相应经穴:除身体的许多疾病均可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上出现反应而外 , 其余也基本与疾病的相应经穴相符 。如颜面病的反应经穴大都在手足阳明;侧头及耳前后病多在手足少阳、手足太阳;胸腹多在手足阳明、少阴;胸胁多在手足少阳、厥阴;其余脏腑也可大体与所属经穴相当 。但如果按照正常的经穴体系来寻找反应穴的存在 , 并不能完全相符 , 总是存有一定的偏差 。这有几种原因:第一是生理上的差异 , 反应穴大体是以生理穴为基础 , 而每个生理穴因个体差异 , 不可能人尽相同;第二是病理上的差异 , 因病变的位置、性质与种种因素的不同 , 其反应点也有相应的变化;第三今人所沿用的经穴位置 , 各家也互不一致 , 不能与实际相符 。故只能掌握其大体范围 , 不能按图索骥 。
(3)相应部位:当某种病症居于身体之某一侧时 , 压痛或他种反应 , 大多都是患侧强于健侧 , 或是只能见于患侧 , 如病变左右难分与左右对称者、则反应多见于身之正中 , 亦见于左右上下肢之对称经穴 。
2.近距离反应 。在接近与紧邻病处的近距离反应更为常见 , 脏腑的俞募大体上是与所属脏器的高下相当 , 当其罹受病患时首先能在相应的俞募出现反应 , 如肝胆病在肝俞、胆俞与期门、日月等处能出现反应 , 这是近距离的 , 如出现在阳陵、中封等处则是远距离的 。而在脓肿周围如出现有特殊的敏感之处 , 当然是近距离的 , 如《疡医大全》灸痈疽法日:「屈指从四围按之遇痛处是根 , 就是重按深入 , 自觉轻快 , 即此灸之 。」至于取远取近、或是远近同取 , 则按情况决定 。
(二)压痛穴的存在形式
压痛穴的强弱、大小、多少和深浅 , 同病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 , 有时可特别强烈 , 常能为患者自身所感知 , 或是为患者在无意中触及 。最大的能有指头大小 , 最小的也能像绿豆和芝麻 。最少的只能发现一处 , 最多的能有五六处 。最深的能在肌肉深处 , 必须用力按压才能发现 , 最浅的只要轻触皮肤即可被感知 。疾病愈严重则压痛愈多、愈大、愈浅 , 反之则愈少、愈小、愈深 。当疾病痊愈后 , 反应穴也就随之消失 。症状已经改善或自觉痊愈者 , 如压痛仍然存在 , 则指示有复发的可能 。
(三)压痛穴的寻找手法
一般的均是先行在背部探索为主 。令患者露出背部 , 双手交叉抱肩 , 身体略向前倾 , 使肩胛骨分歼 , 首先进行目测 , 如发现有变色变形之处 , 即直接用手指尖对之按压 , 常可一触即得 。常规的方法是用人指第一节指腹(食中指均可)先沿脊柱正中、次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按压一次 。用力徐缓均匀 , 以便发现浅表的反应 。再自下而上细心推压一次 , 用力要稍重 , 以便发现皮下组织及肌肉部分的反应 。按压时切忌使指头跳跃前进 。只要上下来回一次即可 , 如按压次数太多 , 使患者感觉疲劳 , 反而不易发现 。用力要适当 , 用力过大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 过小则一些微小的深部压痛又不易捕获 。如有发现应以一个指头确定 , 再做好标志 。如属对称经穴 , 两侧应先后同时探索 。
(四)对压痛穴的选择
一种疾病可以在几条或同一经络上面出现几个压痛穴或他种病理反应 。例如面部的脓肿可以在左右手阳明经的合谷、手三里、曲池等处 , 或者在阳明经的库房、屋翳、膺窗、三里及督脉的至阳、灵台等处均有压痛反应出现 。这些反应有强有弱 , 有远有近 , 是全用为好 , 还是单用为好 , 就应该区别对待 。经验证明 , 如在不同的或是同一经络上面能出现几个压痛穴 , 并不需要全部使用 , 原则上是拣强的或近的先用 , 弱的远的则可用可不用 。分别应用较同时应用为好 。如果采用直接灸 , 则1~2 穴即可 。温和灸则可以分次应用或轮用 。
在绝大多数病例 , 是能有压痛反应出现的 , 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出现 。或者已经出现 , 但是由于学识和经验的限制而未被发现时 , 就不应为反应穴所拘泥 , 而应因病取穴 。如所选的经穴恰当 , 效果同样良好 。因此在掌握反应穴的同时 , 也不能忘记因病选穴的法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