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选穴调病小秘诀:哪里按着痛就灸哪里( 二 )


5.可以根据经络表里相通的关系 , 彼此互治 。如脾与胃 , 胆与肝等皆是 , 这也是中医治疗方法的特点之一 , 用于针灸疗法更为明显而突出 。
6.适用于全身病及游走无定的疾患 , 可以根据全身状况及发病的特征与特点选穴施治 。
(三)传统特效穴
如肾俞与气海 , 可以固本培元 , 三里与中脘可以宽中和胃 , 口苦取胆俞与阳陵 , 口甜取脾俞与阴陵 , 盗汗取阴郄 , 疗肿取灵台 , 如此等等 , 不一而足 , 皆须依靠平时的经验积累 , 用时方可手到拈来 。
(四)临床经验穴
如百会与肾俞同取 , 可举陷升阳 , 而治遗尿久泄;风池与阳陵同取 , 可降逆疏风、立即降低血压;耳尖可以统治全身百病 , 阑俞可以专攻肠痈 。肩井消瘰疬如神 , 悬钟止鼻血立效 , 这些都是在前人基础上 , 有所补充和验证而来的 。
(五)天人相应穴
人的生理活动 , 时刻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通 , 天人合一 , 这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针灸临床上不论是局部与就近取穴 , 或是远道与循经取穴 , 总是以病人为主体 , 而与周围的外界环境 , 未曾统一考虑 。而在「子午流注」「移光定位」与「脏气法时」的几种取穴法当中 , 则是以天人相应的理论为指导 , 以顺阴阳而调气血为主体 , 把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统一对待 , 是一种高层次的针灸方法 , 有关「子午流注」的内容 , 自有专书专门介绍 , 其不足之处在另一拙著《针铎》也有讨论 , 而「移光定位」与「脏气法时」的两种取穴法 , 也在另一拙著《针铎》中再作说明 , 此处不赘 。
(六)病理反应穴
有诸内必然形诸外 , 故内脏病变常可在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出现某些病理反应物与病理现象 。即或是在体表的病变 , 也能在其附近或远隔部位出现某种反应 , 如小红点 , 小黑点 , 局部皮肤凸起凹陷之处 。或按压体表之某一点时 , 指下即有空虚、硬结、索状物或舒畅与压痛等 。在急性炎症时 , 以小红点最为多见 , 特以压痛反应最为重要 , 故另作专题介绍 。
另外 , 还有热敏点反应 , 也应注意选用 。古方有神灯照法 , 是用辛温窜透之品 , 卷成药捻 , 点燃 , 在患处慢慢移动熏照 。当照至敏感点时 , 每见火焰下沉 , 而局部之热感亦向深部窜透 。或用艾条点燃慢慢熏烤 , 当熏至敏感点时 , 亦可使热感向内深透 , 或向远方传布 。如有发现这就是最佳的灸点(亦可针) 。低电阻反应亦与此法相近 。
二、压痛穴在临床上的应用
先说说压痛穴的历史源流 。压痛穴的出现和正确地应用 , 对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 尤其是对灸针的治疗作用更为重大 , 这在古代的许多文献中早有记载 。如《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臂掌之间 , 不可得屈 , 刺其踝后 , 先以指按之 , 痛 , 乃刺之 。」《灵枢·五邪》:「邪在肺 , 则病皮肤痛 , 寒热上气 , 喘 , 汗出 , 咳动肩背 , 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节之旁 , 以手疾按之 , 快然乃刺之 。」《外台》卷十九 , 中膂内俞条曰:「主腰痛不可悗俯……背中怏怏 , 引胁痛¨…侠膂如痛 , 按之应手 , 灸立已 。」他书不及具载 。特以《资生经》一书 , 对压痛穴更特别重视 , 称之为「病体最觉酸痛处」 。可见压痛穴的发现与应用 , 在我国医学史上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实践基础的 。
(一)压痛穴出现的规律
寻找压痛反应 , 一定要心中有数 , 根据一定的规律方可伸手即得 , 总不能在患者身上乱摸一通 , 一般可按照下列途径寻找 。
1.远距离反应 。
(1)特定区域: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 , 均可在身体的某一区域范围之内出现相同和类似的反应 , 针对其特有反应进行治疗 , 就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这就是第四、五、六、七、八胸椎 , 更以第五至七椎及其两侧尤为重要 。古人的四华穴、八华穴 , 骑竹马灸 , 灸哮喘 , 反胃 , 以及恶疮瘰疬诸症 , 都是在这一区域内进行的 。而百病皆主之膏肓 , 也是在这一范围之内 。由于背部的这一区域正在心脏的后方 , 背为阳 , 心为阳中之太阳 , 故笔者把这一区域称为「阳光普照区」 , 以见其地位之重要 。更由于这一区域肌肉丰厚 , 地位隐蔽 , 安全稳妥 , 是化脓灸选穴的最佳处所 , 值得重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