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铲史官@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 二 )


又过了两年 , 秦国也发生了饥荒 , 向晋国请求购粮 。 这是晋廷同样面对两个意见 , 许粮或是趁机攻打 。 而与秦穆公不同的是 , 本以背信弃义的晋惠公选择了后者 。
于是接下来两年内 , 秦晋发生了多次交锋 , 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原之战 。 如果了解春秋的朋友都知道 , 韩原之战的结局是 , 秦军大获全胜 , 晋军败退 , 而且秦穆公还俘虏了晋惠公 。
这个故事常常用来说明 , 仁德的人往往能够得到好报 , 但却忽视了其中的关键 。
在韩原战前 , 秦国立晋惠公、输粮于晋 , 有恩于晋君和晋人 。 因此 , 秦穆公在进攻前秦军众志成城 , 群情激昂 。
而反观晋国 , 早在晋惠公即位时 , 就已经因为晋惠公的失信而“国人不附” , 而此战前 , 晋国又没借粮 , 国内士大夫都多有不满 。 当晋惠公说秦军进入国境时 , 大夫庆郑就说:“秦内君 , 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 , 秦饥而晋倍之 , 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秦国两次援助晋国 , 而您两次背约 , 还因为饥荒而讨伐 , 秦军深入国境不是应该的吗)!
一品铲史官@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
文章图片
有人说 , 这不还是道德的事吗?实际上 , 比德更重重要的是“人心” , 更准确的说 , 人心的向背 。
秦国的人心都是同仇敌忾 , 而晋国的舆论却对晋惠公十分不利 , 而导致这个人心向背的重要原因就是 , 对方遭遇灾难的时候 , 秦国和晋国不同的做法 。 这才是导致秦胜而晋败的原因 。
一品铲史官@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
文章图片
这两个故事都是在应对别国灾难时 , 秦国的做法 。 商鞅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 现在某国的事情同样与我们没有太大干系;而秦穆公的故事告诉我们 , 心怀仁德 , 不幸灾乐祸 , 不落井下石 , 即使收获不了感恩 , 至少可以收获人心的导向 。
说的更加明白一点 , 这是一种“取势” 。 而要如何取势 , 根本的不在于我们如何做才能够大快人心 , 而在于晋国和魏国们会怎么想 , 别国之君会如何想我们 , 别国之民会如何想我们?秦国深深的懂得这个道理 ,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 , 秦国曾多次救晋 , 还曾救楚国于危难 , 这或许也是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 。
一品铲史官@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
文章图片
【一品铲史官@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别国遭灾时我们怎么做?商鞅和秦国告诉我们】关于取势 , 曹操却说得更加明显 。 曹操远征乌桓之后 , 袁熙兄弟投靠公孙康 , 曹操却置之不理 , 后来公孙康杀袁熙兄弟来投 。 曹操才说出其中缘由:彼素畏尚等 , 吾急之则并力 , 缓之则自相图 , 其势然也(他们本来有畏惧之心 , 我急着攻打则他们合力对我 , 我如果退一步他们内部自然爆发矛盾 , 这是取势之道)!
多方相争 , 本不是单打独斗那么简单 , 人心是一把锋利的剑 , 取势远比直接的对抗或是单纯的仁德更加重要 。
写在最后:我想说的是人心和舆论 , 而非仁德;我想说的个人的行为不授人以柄 , 而不是说的大道理 。
至于作为个人 , 该如何应对别国的这场灾难 , 请你细品之后 , 再告诉我答案!
文/子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