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妈妈育儿]视而不见,“给予”力决定幸福力!别再对孩子宝贵的自发给予( 二 )


物质化的“给予”只是浅层次的 , 带来的幸福也是短暂的 。 生活中最棒的东西 , 让我们感觉到最幸福的东西 , 都是免费的 。
比如:欢乐、好奇心、关注、倾听、理解、拥抱 , 甚至一个微笑 。
只要我们足够细心 , 我们就会发现孩子有很多礼物可以送给我们 。 事实上 , 他们真的每天都在把这些礼物送给我们 。
只是 , 我们的心太小 , 我们的眼太浅 , 看不到这些 。
[斜杠妈妈育儿]视而不见,“给予”力决定幸福力!别再对孩子宝贵的自发给予
文章图片
(四)“给予”能力就像肌肉一样 , 越使用 , 越强大!
我们的身体 , 如果长时间不锻炼 , 肌肉就会松弛下来 , 甚至会萎缩 。 如果每天坚持锻炼 , 则会越来越有弹性、韧性和力量 。
“给予”的能力也是如此 。
如果 , 孩子们一次两次给予的礼物 , 我们都没有接受 , 甚至不耐烦或干脆直接拒绝 , 那么孩子们渐渐就会感到失落和沮丧 , 渐渐地失去再次给予的渴望 。 可是 , 一旦孩子终止给予 , 这项能力就会越来越弱 。
就像前面提到的“明明”那样 , 小时候满心欢喜地“给予” , 换来的都是拒绝甚至批评 , 于是 , 这项能力便封闭起来 , 逐渐减弱 , 慢慢失去了给予和奉献的能力 , 成为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 。
“给予”的能力 , 就是从小的时候 , 从小事当中 , 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
霍思燕与嗯哼:
我之前写过霍思燕教育嗯哼的例子 。 每一次嗯哼想帮霍思燕做什么 , 即使霍思燕明知道有他帮忙后 , 她要付出多倍的时间善后 , 但是霍思燕依然每次都非常乐于接受和欣赏嗯哼的给予和奉献 。 所以 , 嗯哼的这项能力便不断被强化 , 发展到现在 , 就真的成了一个小暖男 。
所以 , 不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优秀 , 回去就对自己的孩子“恨铁不成钢” , 打骂一顿 。 要多去看看别人家的父母都是怎么做的 。 这才是“治本”之法 。
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孩子的父母 , 永远也跳不出亲子冲突的“恶性循环” 。
[斜杠妈妈育儿]视而不见,“给予”力决定幸福力!别再对孩子宝贵的自发给予
文章图片
(五)若是情况不允许 , 怎么办?
举世闻名的灵体医学专家和人类潜能研究领域的领袖人物迪帕克·乔普拉曾说过:
“给予令施予者和接受者相连 , 这种连结诞生了新的归属感 。 ”
当孩子发自内心地与我们分享时 , 我们要用心接纳和倾听 , 感受和欣赏 , 只有这样 , 孩子才能体会到给予的快乐 , 从而在以后继续强化这一行为 , 成为一个乐于助人、心中有爱的人 。
可是 , 有人或许会问:“难道 , 就要顺着孩子的心愿 , 不管不顾其他事情?怎么可能!”
是的 , 生活中很多事情、很多时间都不受我们控制 。 有很多时刻 , 又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 如果停下了 , 接纳这个给予 , 就会导致后面一系列的问题 。
比如文章第一个场景中 , 马上要迟到了 , 冉冉兴高采烈地要给妈妈讲梦 。 这种情况 ,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简而言之一句话:认可孩子给予的心情 , 换一种方式去接受 。
比如 , 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明明 , 妈妈看到你很兴奋 , 妈妈也特别想听 。 妈妈喜欢和你一起开心大笑 。 如果有更合适的时间 , 我能专心去听会更好 。 比如在车里(或上学的路上)?你觉得怎么样?我们现在赶紧穿衣服 , 好不好?”
如此一说 , 既让孩子专心穿衣服 , 又认可了孩子给予的心情 。 如果路上妈妈真的守约耐心倾听 , 那么这一次互动 , 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联结 。
[斜杠妈妈育儿]视而不见,“给予”力决定幸福力!别再对孩子宝贵的自发给予
文章图片
(六)结束语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欣然接受孩子给予的礼物 , 这本身也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另外一个礼物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