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病毒溯源难度大 要科学举证( 二 )
8年后即1988年的一项研究找到了更早的美国病人 , 研究人员检测一名叫罗伯特·雷福德(Robert Rayford)的15岁青少年在1968年留下的组织样本时 , 发现结果呈HIV阳性 。 之后又过去10年 , 1998年 , 科学家在刚果首都金沙萨找到了一份来自1959年的血液样本 , 发现其中就含有HIV-1 。 这是目前能够确切追溯到的最早的艾滋病“零号病人”了 。 但他真的是“零号”吗 , 至今无法说清 。
其次 , 动物和环境中的病毒分布调查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 。 赵卫介绍 , 如科学家发现非洲喀麦隆南部灵长类动物身上带有与HIV极为相像的病毒SIV , 也即猴免疫缺陷病毒 。 所以 , 有科学家提出了“受伤猎人”理论 , 即一位受伤猎人接触到灵长类身上的病毒 , 最先被感染 。 现代最凶险的传染病之一埃博拉出血热 , 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其来源于果蝠 , 因为整个撒哈拉中部和南部非洲地区有不同种类的果蝠可以携带这种病毒 。
近年来 , 生物信息学技术进展迅速 , 科学家可以通过基因同源性比对确定不同病毒株间的亲缘关系和传播过程 , 甚至可以通过“分子钟理论”推算出某种病毒的起源时间 。 但在溯源方面 , 这些都无法替代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 。
在赵国屏看来 , 对自然来源新病毒的溯源 , 就像刑警破案 。 刑警到作案现场 , 首先收集证据 , 然后多方调查 , 形成各种假说;顺藤摸瓜 , 排除并查找新证据、新线索 , 最后找到作案嫌犯 。 同时 , 嫌犯供述犯罪过程 , 并指认作案第一现场及作案工具藏匿地点 , 与获得的证据互相印证 。 其中任意环节出问题都可能没有结果 。
溯源有难度 大家要有合理预期
病毒很狡猾 , 尤其是基因由核糖核酸(RNA)而不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的病毒 , 更容易发生变异 , 而且变异的程度更高 , 速度更快 。
赵国屏介绍 , 冠状病毒就是更为狡猾的RNA病毒 。 其基因组比较大(是HIV病毒基因组的3倍) , 也容易出现包括缺失、重组之类大片段的变异;当然 , 绝大部分变异对于病毒的生长繁殖都是不利的 , 因此 , 在病毒复制的过程中就被自然淘汰了 。
赵国屏认为 , 病毒在跨种传播过程中 , 需要积累适应新宿主(人类)的那些变异 , 形成在人群中扩散的“传播性的克隆” , 那就是现在反复检测测序的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毒株 。 可是 , 在这个早期的积累过程中的绝大部分变异 , 并没有明显的对人感染的“表型” , 被发现的几率自然是很低的;但这正是溯源所需要的“科学证据” 。
以SARS为例 , 赵国屏解释 , 其暴发后科学家就一直在寻找源头 。 2005年 , 科学家在三种蝙蝠中发现了SARS样冠状病毒 , 但基因组序列都与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差异过大 。 直到2015年 , 在中华菊头蝠中发现SARS样冠状病毒 , 与人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有96%的相似性 , 而且其与人细胞受体ACE2结合的S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7% , 才算基本揭示SARS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 。
“病毒溯源极其困难 , 包含了很多不可控因素 。 有些证据丢掉了 , 可能永远找不到了 。 很多情况下 , 把链条完全连起来是不可能的 。 有些是长期研究也未必能搞清楚的 , 只能形成推论 , 更多的还是找到节点证据 。 对此 , 大家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 ”赵国屏强调 。
(科技日报北京4月13日电)
(责任编辑: HN666)
推荐阅读
- 「」担心海淘到假货?区块链溯源盯紧物流
- 『Facebook』Facebook将通知那些曾接触有害新冠病毒信息的用户
- 『检测』俄罗斯开始新冠病毒抗体检测
- 病毒■腺病毒载体:拆装灵活的“变形金刚”
- 「大数据文摘」《柳叶刀》新论文:高楼层住户更易感染新冠病毒?下水道和排气扇都是诱因
- 疫苗:第一针!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启动
- 『病毒』灭活病毒:“粗暴”但不简单
- 『科学』5G“传播”新冠病毒? 荒唐谣言背后是科学精神的缺失
- 『设备』斯坦福大学和Fitbit尝试使用可穿戴设备检测新冠病毒早期感染者
- @谷歌和苹果宣布合作将对操作系统进行更新,以识别新冠病毒携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