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共产党报刊在上海萌芽,朱少伟:100年前( 二 )


《新青年》升华为最早的党刊
许多人都以为 , 《共产党》是第一本中共党刊 。 其实 , 这并不准确 , 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前两个多月 , 《新青年》已改版为其机关刊物 。
《新青年》(第一期刊名为《青年杂志》)于1915年9月15日在沪创刊 , 由陈独秀主编 , 上海群益书社发行 。 陈独秀此时寓居上海嵩山路南口吉益里(今太仓路119弄)21号(原建筑已不存) , 这里也即编辑部 。 以《新青年》问世为标志 , 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文化运动兴起 。
「古籍」共产党报刊在上海萌芽,朱少伟:100年前
文章图片
《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封面
1916年冬 , 陈独秀赴北京为杂志筹集资金 。 刚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求贤若渴 , 决定引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文学院院长) 。 陈独秀却表示要返回申城 , 继续主编《新青年》 。 蔡元培希望其把《新青年》移到北京 , 并表示将给予支持 。 陈独秀接受诚邀 , 《新青年》编辑部北迁 。
1919年5月 , 五四运动爆发 。 《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 其中发表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它堪称中国比较系统地介绍、分析马克思学说的开山之作 。 翌年初 , 陈独秀在武汉作题为《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的演讲 , 提出要改造社会就要打破不合理的阶级制度 。 回京后 , 他受到警察的监视、骚扰 , 为了安全起见 , 由李大钊护送至天津 。 1920年2月 , 陈独秀重返上海 , 寓居老渔阳里2号 。 此系两楼两底的石库门房屋 , 楼上为卧室和书房 , 亭子间放杂物 , 底层客堂是《新青年》编辑部和开会之处 。 不久 , 陈望道、沈雁冰、李汉俊等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 。
1920年5月1日 , 《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出版“劳动节纪念号” , 登出孙中山“天下为公”和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 , 刊载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10多个城市和地区工人现状和劳动状况的调查报告和照片;陈独秀发表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 运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直陈时弊;李大钊发表的《MayDay运动史》 , 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和意义 。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 , 亟须一份机关刊物 , 据李达回忆:“宣传方面 , 决定把《新青年》作为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 , 从八卷一号开始 。 ”《新青年》的改版筹备仅用一个月 , 它从1920年9月1日起呈现新貌 , 仍由陈独秀主编(至年底 , 他赴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 杂志由陈望道负责) 。 这期杂志封面正中有地球图案 , 从东西两半球伸出两只强劲有力的手紧紧相握 , “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 。 此时 , 《新青年》增辟“俄罗斯研究”专栏 , 连续发表30多篇译稿和文章 。 陈望道晚年说“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 , 就是带有树旗帜的作用” 。 同年12月 , 《新青年》为了抨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大讨论 , 发表陈独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和《马克思派社会主义》等 。
「古籍」共产党报刊在上海萌芽,朱少伟:100年前
文章图片
《新青年》第八卷第五号封面
在进行改版之际 , 《新青年》脱离上海群益书社 , 自建单独的新青年社 。 而且 , 设立总发行所于法大马路279号(今金陵东路近福建南路处) , 由苏新甫主管 。 除了《新青年》 , 新青年社还发行面向工人、店员的《劳动界》和《上海伙友》 。 1920年8月15日 , 《劳动界》创刊号出版 , 封面标明“总经售处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对面新青年社” , 这应是“新青年社”初次见诸媒体 。 从1920年秋开始 , 新青年社又陆续推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丛书” , 书目广告列有近10种 , 实际付梓8种 , 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李季译、蔡元培写序的《社会主义史》 , 黄凌霜译、张伯坚校的《哲学问题》 , 恽代英译的《阶级争斗》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