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我们现在说的“故事”,已经是被文字或其他讲述过的结果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我们现在说的“故事” , 已经是被文字或其他讲述过的结果
本文插图
许道军
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 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上海作协会员 。 出版著作包括《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千秋家国梦: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类型研究》等;曾主持省级文学刊物专栏 , 散文随笔作品见于《读者》等近百家报刊杂志 。 近年来致力于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引进和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创建研究 , 开设有“故事工坊”、“故事理论与创作实践”、“大学创意写作”等多个课程 , 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 并被《****》、《解放日报》、《文艺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
本文 | 节选自《故事工坊》
作者 | 许道军
讲故事首先是社会实践活动 , 其次才是艺术活动、文学活动 。 从故事发展史来看 , 用文字讲故事只是晚近的事情(未来会很长) 。 在用文字讲故事之前 , 有漫长的口头讲故事的历程 , 这个时期的故事创作与传播是口耳相传 。
用口头、声音讲故事 , 这是本来意义上的“讲”故事 。 我们现在说的“讲故事” , 主要是指用“文字”讲故事(小说、传奇) , 用“动作”讲故事(戏剧、小品) , 用“影像”讲故事(影视) , 相对于用口头讲故事 , 用文字、影像讲故事则要复杂得多 。
但是在用文字和影像讲故事的时代借用口头故事经验的现象并不罕见 , 比如话本(讲话底本)、拟话本 , 现代时期由曾在太行山根据地工作的赵树理开创的“山药蛋”派文学 , 当代的《故事会》等 , 可以作为风格 , 也可以作为手段 。 而现在所说的“讲故事” , 主要是用文字和影像讲故事 , 针对与借用文本是小说、影视、戏剧等 。
本文插图
@源于网络
讲故事
我们现在说的“故事” , 已经是被文字或其他讲述过的结果 , 一种“被呈现出来”的文本样式 , 即“文本”形式 。 这些讲述方式包括:
主人公的确定:这是谁的故事?
事件顺序的编排:故事是如何发展的?结果如何?经过如何?
冲突的设置:事件为什么发生?内驱力是什么?
悬念的设置:阻碍事件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主人公实现目标的困难在哪里?
视角/视点的选择:在文本内 , 谁来叙述(包括亲历、见证、在场性思考)这个故事比较合适?
移情:我们的见解/感情寄托在哪里?准备让读者喜欢谁?
声音:有必要暴露作者自己的态度吗?
类型:怎么样让自己的故事既找到自己的读者、知音 , 又保证在同类故事中脱颖而出 , 听众(读者)不至于生厌 , 说“陈词滥调”?
马甲:故事是独立的 , 也是可变性的 , 因此这个故事用什么文体表达效果才最优化?小说、电影、小品,还是散文?
…………
不同的文体对故事要素的要求不尽相同 。
散文可能会对主人公/人物、事件/动作两个要素的要求相对要弱一些 , 但同时会强化见解/情感 。 事情发生了 , 但是草草收场;心动 , 不行动;秋天第一片落叶缓缓飘向池塘 , 没有引起自然灾害 , 也没有造成经济损失 , 却在敏感的作者心中引起久久的回响 。
许多散文 , 比如小品、随笔就是讲一个小故事 , 然后加上一点见解与感想 。 这样也好 , 短小精悍 , 精致精美 。 而诗歌 , 可以完全不见故事的踪迹 , 呈送到我们眼前 , 引起心灵震颤的是感情 , 但是我们知道:“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 ”的确 , 有些故事 , 诗人不讲出来 , 我们也能体会得到 , 比如“当时明月在 , 曾照彩云归” , 因为在抒情诗里的故事 , 是那些原型故事、人生普遍性故事 。 它不仅存在诗人那里 , 也在读者我们这里 。
推荐阅读
- 『』苏轼这一首诗被误会太多年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
- 『情感』女生敢“骂”你这3个字,不用怀疑,她已经爱上你了
- #途观#20万预算,你会怎样选车?
- 大众■原创 20万预算,你会怎样选车?
- [趣头条]一睹庐山真面目之传说中的县衙
- @中国人最向往的欧洲城市,它的名字常常出现在中国的小区或酒店
- 【】丛文俊 | 现在懂与不懂的都能当评委
- 历史@古代青楼女子的暗语,现在成了口头禅,尤其是年轻人天天说!
- #门当户对#结婚要为什么门当户对?你知道吗?一个真实故事来告诉你
- 『』溥仪退位后在紫禁城过着怎样的生活?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