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重庆自然博物馆:万千珍藏,见证自然伟力



【海外网】重庆自然博物馆:万千珍藏,见证自然伟力
本文插图

重庆自然博物馆长江鱼类标本展柜秦廷富摄

【海外网】重庆自然博物馆:万千珍藏,见证自然伟力
本文插图

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的地磁测点碑 。 该碑1945年12月设立 , 记录了中国测定的第一个地磁点 。 王 龙摄

【海外网】重庆自然博物馆:万千珍藏,见证自然伟力
本文插图

重庆自然博物馆恐龙厅王 龙摄
4月初 , 嘉陵江边的重庆自然博物馆恢复开放已半月有余 , 参观者络绎不绝 。 这个春天 , 很多人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 自然博物馆正是合适的去处 。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2015年11月建成开放 , 占地216亩 , 是国内最受欢迎的自然博物馆之一 。 侏罗纪恐龙化石、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西部珍稀动植物标本……8000余件珍贵展品分布在地球厅、进化厅、恐龙厅、动物厅(贝林厅)、环境厅、重庆厅等6个展厅 , 从自然历史、自然关系、自然规律三个层面诠释“地球·生物·人类”的宏大主题 。
恐龙化石享誉海内外
“丰富的藏品 , 是一座博物馆的基石和底气 。 ”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说 , “我馆拥有令人瞩目的恐龙化石馆藏 , 恐龙厅的展示方式也算得上别具一格 。 ”
恐龙厅纵贯两层 , 局部还带有夹层 , 展示面积达2800平方米 。 在14米高的宽阔空间里 , 摆放着31具恐龙复原骨架 , 大的数十米长 , 小的也有三五米 。 在逼真的巨幅油画映衬下 , 这些曾经的“地球霸主”气势十足 , 让人想起它们昔日的荣光 。
“恐龙厅1200多件展品里 , 有600多件是真化石 。 ”欧阳辉说 。 新中国成立后 , 四川盆地发掘出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 。 1957年 , 一具超过20米长的巨型恐龙骨架在重庆合川出土 ,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合川马门溪龙” 。 20世纪70年代 , 四川盆地迎来了恐龙化石大发现 , “巨型永川龙”“上游永川龙”“多棘沱江龙”“江北重庆龙”等一批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相继出土 , 并运到重庆自然博物馆 。 改革开放初期 , 重庆自然博物馆成为最早走出国门举办恐龙化石展览的博物馆之一 。
“人们看了电影《侏罗纪公园》 , 知道美国恐龙多 , 其实中国发现的恐龙更多 。 以侏罗纪恐龙为例 , 美国的恐龙化石主要集中在晚期 , 而在中国四川盆地 , 除了晚期恐龙化石 , 还发现了不少早、中期恐龙化石 , 形成了清晰的演化链条 , 对恐龙演化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欧阳辉说 。
从恐龙足迹到恐龙蛋 , 从小型龙到大型龙 , 恐龙厅展品陈列既按照科学分类 , 又兼顾大众认知 , 深入浅出地介绍恐龙相关知识 , 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 同时也获得了专家称赞 。
90年积淀的丰厚馆藏
除了大量恐龙化石 , 重庆自然博物馆还拥有中国第一件地形浮雕、第一个地磁测点、第一件中国制作的大熊猫标本、第一批钒钛磁铁矿样品、第一批成系列的土壤标本、“巫山人”“资阳人”等古人类化石……丰富而珍贵的馆藏背后 , 有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 。
“90年前 , 重庆实业家卢作孚想开启民智 , 弘扬科学 , 筹划建设一座博物馆 。 最初 , 他用庙宇作为馆舍 , 迁走菩萨 , 把供台作为展台 , 摆上展品 , 创建了重庆第一座博物馆 。 ”欧阳辉说 。 1930年春天 , 这座“峡区博物馆”的开放轰动了重庆城 。 不久后 , 卢作孚将其扩建为中国西部科学院 。
1930年到1936年间 , 中国西部科学院组织了大大小小的野外考察30多次 , 收获颇丰 。 对四川大小凉山地区进行考察 , 带回大量动植物标本;地质学家常隆庆先后6次进入攀枝花无人区 , 发现了钒钛磁铁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