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在线】酒杯中的陶渊明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酒杯中的陶渊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 有一个乡长想办一个乡镇企业 , 但是资金不够 , 甚至连电力也解决不了 。 于是他派人去找当地一家大企业 , 想直接把企业用电接过来 。 这个大企业属于省里管辖 , 他们对乡里的请求并不热心 , 双方谈了几次 , 都没有谈成 。 后来乡长亲自带人出马 , 出于礼貌 , 企业老总招待他们用餐 , 起先说:“今天只喝酒 , 不谈工作!”后来喝高兴了 , 话越说越多 , 不自由主又谈到了接电的事 。 企业老总这时酒兴已高 , 他对乡长说:“你再喝三杯白酒 , 我就同意了!”乡长一听 , 说:“好!一言为定!”毫不犹豫地再喝了三杯白酒 。 回到家里 , 乡长醉了 , 但是事情也办成了 。
【彭泽在线】酒杯中的陶渊明
本文插图

这个故事很真实 , 也很平常;走南闯北的生意人 , 这样的事也见得多了 。 不过人们只知道“一喝起酒来 , 办不成的事也就办成了” , 却很少去想其中的道理 。 然而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说 , 除了理智上的考虑 , 人们更喜欢靠感情办事;对于可办可不办的事 , 做不做取决于他的感情态度 。 喝酒喝多了 , 知心话讲多了 , 心灵距离拉近了 , 陌生人就变成了好朋友 , 事情就自然做成了 。 谁不愿意为好朋友做事?很多人都觉得 , 一次畅快的饮酒 , 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酒桌上说的话 , 转眼就忘了 , 但一起喝酒的人 , 却给自己留下了亲切的印象 。 道理就这么简单 。
既然道理很简单 , 我们还可以接着往下想:“如果经常跟别人保持一种良好的感情 , 是不是办事就顺利多了?”回答是肯定的 。 可是很多人却没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损害了别人的感情 。 这其中的道理是:因为自己缺乏自觉的意识 , 不知道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感情 。 而自觉的意识 , 需要文化的熏陶和培养 。
前面所说的故事 , 发生在庐山脚下 。 庐山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 , 北面是奔流不息的长江 , 东面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 。 这里风景优美 , 文化景观众多 , 旅游参观者络绎不绝 。 而去过庐山的人 , 在有意无意之间都会听到一个名字:陶渊明 。
【彭泽在线】酒杯中的陶渊明
本文插图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 ,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生活在庐山脚下 , 创作了很多田园诗 , 如“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等名句 , 如《桃花源记》等名篇 , 几乎是家喻户晓 。 对于中国人来说 , 陶渊明身上有着无穷的魅力 , “粉丝”极多 , 例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人都是他的崇拜者;他的诗歌引起了无数文人的模仿和唱和 , 他的诗句催生了数不清的书法、绘画、园林艺术 , 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桃花源”等 。
对于陶渊明 ,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评价可以有无数种 。 但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 , 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 在他身上体现了与大自然的高度融合;他也是一个生性淳朴 , 与乡亲、朋友关系极好的人 。 这些都是他产生魅力的重要因素 , 甚至是主要因素 。 例如他的《移居》诗:
昔欲居南村 , 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 , 乐与数晨夕 。 怀此颇有年 , 今日从兹役 。 敝庐何必广 , 取足蔽床席 。 邻曲时时来 , 抗言谈在昔 。 奇文共欣赏 , 疑义相与析 。
又如他的《饮酒》诗:
【【彭泽在线】酒杯中的陶渊明】故人赏我趣 , 挈壶相与至 。 班荆坐松下 , 数斟已复醉 。 父老杂乱言 , 觞酌失行次 。 不觉知有我 , 安知物为贵 。 悠悠迷所留 , 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在乡村的日子里 , 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喝酒、聊天 。 酒不用很好 , 只要是和好朋友、老农民在一起喝就行;也不要什么高档酒店 , 甚至在松树下铺点草就是喝酒的场所;一边喝酒 , 一边聊天 , 拉家常 , 道古今 , 谈天说地 , 无话不谈 。 这是一种多么令人陶醉的生活!甚至有时陶渊明请人喝酒 , 自己先喝醉了 , 叫别人先回去——这种看起来不礼貌的行为 , 别人却一点不在乎 , 反而觉得他更可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