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果子里面加薄脆好还是加油条好

泻药。煎饼果子很普通的小吃,但却可看作是中国最早最大众化的fusion料理,在fusion这个词被西方厨师提出和被中国厨师用烂之前,他们却都没发现煎饼果子在中国fusion料理中的地位。
一款经典的煎饼果子,应该包括以下食材:山东鲁西南产的杂粮煎饼,北京大葱俗称京葱,天津的甜面酱,最重要的是上海的小油条。打破八大菜系的食材壁垒与鄙视链,这种fusion的精神才成就了一款煎饼果子,创造它的厨师挺伟大的。
问题到了关键,为什么是油条不是脆饼,上海小油条又是啥玩意?
维基百科中如是描述煎饼果子:以山东传来的煎饼之法改良,卷食江南一带做法的油条——类似南京、上海且和北方其他城市的不同,较小巧紧凑,北方通常称作“馃子”。
要说葱,山东的大葱可能更好,甜面酱,或许承德地区的也不错,但油条一定要南方的。在我高中时吃的煎饼还都是夹的“果子”,后来慢慢发现用薄脆的多了,我就问起来一摊主是因为大家都喜欢吃脆饼吗?他说,也不是,只不过发现薄脆成本更低,而且不容易坏,薄薄一张饼,炸一堆放上几天都能用,而油条太受食用时间限制了,一早炸的油条,到了八九点就软塌塌了,没有脆的口感了,还要每天炸,费油费时,成本太高。
后来薄脆也有了专门的供货商,摊主不需要自己炸了,成本又低了,何乐而不为呢?相反看看如今的城市里油条摊都越来越少,怎能奢求摊煎饼的提供油条呢?
再说说小油条。小时候吃的油条都挺小的,初中住校,晨跑完一毛钱一根的油条能吃二十根……第一次去永和豆浆,才被大油条震撼到,表弟当场黑我,“不是能吃二十根吗?来呀!”可能是仿效吧,后来家乡的油条都越来越大了。
我大学在无锡上的,意外的是学校的食堂还在供应夹油条的煎饼果子,在南方湿冷的冬天,早晨一套煎饼成了我这北方人的安慰剂。毕竟食堂的早餐对于熬夜的学生很鸡肋,剩下的油条正好当做果子。这里的油条是单股的,比外面卖的双股的大油条少一股,中间一折正好夹在饼里,算小油条了。
后来去上海工作,住的小区里有个早餐摊,炸的油条更小,大概有单股的三分之二,这时我才明白小油条的乐趣所在。小的油面团发酵后有很多空气,油锅里一滚,在表皮形成气泡,由于面少气泡大,表皮比大油条更脆更香,而内里的面筋也不丧失,大口咬起来既脆又劲道,空口嚼一根都很上瘾,如果做煎饼反而有点浪费。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摊主三点开门,早上六点就卖完只剩油饼和包子的原因,在那个小区住了两年,总是发誓要早起下楼“抢”油条,可只有寥寥几次是加班到早上,回家时才买到……
“《天津通志·二商志》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煎饼馃子只有夹棒槌型馃子一种。”甚至切开两段折叠成型的都很少,当然是因为夹的是油条才能成棒槌型,也因为油条小而无需折叠。
现在却很少有夹油条的煎饼摊了,更别提小油条。其实上海小油条不过是种概念吧,只要是小油条(除了肯德基款)都会好吃的。或许创造煎饼果子的厨师所在的年代,小油条刚刚从运河南端跨过长江黄河风靡天津;也可能他在上海有过不错的早餐体验,顺势将“果子”带到了北方;甚至煎饼果子都有可能是从江南传入的美食,别看它的食材多产于北方,可决定高下的却是一根小油条啊,而且现今南方地区似乎相对完整的保留着传统做法。
薄脆的出现就只有一种目的了,是以更小的成本取代油条。因为你除了在煎饼果子里能见到它,其他传统菜式极少出现。说玄一点,煎饼果子的诞生与人类文明的诞生一个套路,是顺其自然的,是基于现状的创新,是人将生产力掌握在手才有了文明,原始人绝没有想到我要去创造一个文明,为了五千年后的资本主义社会今天就要用铁锅锄头研究蒸汽机!煎饼果子也并非厨师一夜间凭空获得。所以薄脆这种独立专供煎饼果子的食材在最早是不存在的,它是随着煎饼果子的变化而出现的以配合其改良的食材。可悲的是,改良的本体也不是口味而是成本。
夹薄脆好吃吗?或许最初是这样,它比油条更脆,更香,如果觉得老油条费牙口,薄脆的确是更好的选择,另外食客也多少带着新鲜感去认可吧。但今天的薄脆大多不敢恭维。时间是美食的朋友,也是杀手。过长的保存时间看似是优势,但油与面还会在其中发生潜在的变化,如果空气再潮湿一点,黄曲霉毒素滋生,放置过久的薄脆就不仅仅是口感僵硬的问题了。
■网友的回复
喜欢吃什么就夹什么。爱吃脆的夹果篦,爱吃劲道的夹果子。吃个早点而已
■网友的回复
99年,在济南长大,从小到大吃的煎饼果子都是加油条的
到了青岛之后
WTF?
啊啊啊啊,我的油条呢,油条呢,油条呢
/(ㄒoㄒ)/~~
【煎饼果子里面加薄脆好还是加油条好】 总之,油条势力绝不会屈服于薄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