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的病证,这个只有六味药的经典良方,不妨一用


中医自古就很奇妙 , 尤其是医圣张仲景创立经方以来 , 对于方药的组成往往十分严格 , 可谓是加减一味 , 便大有乾坤 。 而后来时方也一样 , 加减一味中药 , 往往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方剂 , 所以古代中医又认为方剂无加减之说 。 这种说法也没有错 , 因为加着加着、减着减着 , 就成为另外一个方剂了 。
比如著名的六君子汤 , 加木香、砂仁两味药 , 就是香砂六君汤 , 减去半夏一味药 , 就是异功散 , 减去半夏、陈皮两味药 , 就是四君子汤 。 所以 , 中医治病的过程中 , 遣方用药还真是奇妙 , 正如古人所说“用药如用兵 , 看方如看律” , 灵台方寸之间 , 真是需要细品 。
对于六君子汤 , 估计也有很多人知道它的大名 , 虽然没有四君子汤那么大名鼎鼎 , 但是也是一个经典良方 。 但是对于六君子汤的出处 , 至今争议很大 , 因为大部分医家都认为这个方剂是出自明代的《医学正传》 , 而《医学正传》中又说这个方剂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 。 很多人依据《医学正传》这个记载 , 都认为六君子汤出自《局方》 , 然而在《局方》里只有四君子汤 , 并无六君子汤 。 这样岂不成了无头案了?
『』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的病证,这个只有六味药的经典良方,不妨一用
本文插图

中医素来讲究正本清源 , 即便是一个古方 , 也要搞清楚它最早的来源 , 就像这个六君子汤 , 出自明代的《医学正传》 , 那它是个百年名方 , 但如果出自宋代的《局方》 , 那就是千年名方了 。 《医学正传》说这个方剂出自《局方》 , 然而翻遍《局方》 , 并无六君子汤 , 这是咋回事?这不奇怪 , 古人毕竟通讯不发达 , 传抄过程中记错是有可能的 。 在有的方剂学教材中记载 , 六君子汤出自《妇人良方》 , 而《妇人良方》也是宋代的医学著作 , 但是在《妇人良方》里并没有找到六君子汤 。 所以 , 关于六君子汤的最早出处 , 至今仍然是个谜 。
那么 , 这个六君子汤究竟是怎么来的?其实我们先可以看看六君子汤的方药组成之后 , 再回过头来看看其中的奥秘 , 你就会瞬间明白的 。 据《医学正传》记载 , 六君子汤是用来治疗“痰挟气虚发呃”的 , 也就是说是用来治疗打嗝的 。 全方由“陈皮一钱 , 半夏一钱五分 , 茯苓一钱 , 甘草一钱 , 人参一钱 , 白术一钱五分”等六味药组成的 , 具体用法是“上细切 , 作一服 , 加大枣二枚 , 生姜三片 , 新汲水煎服” 。
看到六君子汤的药物组成之后 , 是不是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局方》里的四君子汤和二陈汤组合化裁而成的方剂吗?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 , 二陈汤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 , 这样两个方剂组合化裁 , 就成了六君子汤 。 由此 , 可以这样说 , 六君子汤是源自《局方》的 , 但不是出自《局方》 。
然而 , 有趣的是 , 六君子汤并不是只能治疗“呃逆”那么简单 。 一般来说 , 六君子汤的主要功能是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 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 临床上常以饮食减少、大便溏泄、胸脘痞闷、咳嗽痰多色白、呕恶不舒、面色萎黄为主要症状 , 在舌脉上常以舌淡苔白腻、脉虚为辨脉要点 。
【『』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的病证,这个只有六味药的经典良方,不妨一用】『』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的病证,这个只有六味药的经典良方,不妨一用
本文插图

对于六君子汤的运用 , 明代医学家薛己认为 , 此方可用于“一切脾胃不健 , 或胸膈不利 , 饮食少思 , 或作呕 , 或食不化 , 或膨胀 , 大便不实 , 面色萎黄 , 四肢倦怠” , 而清代名医徐大椿认为 , “此补气化痰之剂 , 为气虚痰湿内聚之专方” , 综合二者的说法 , 基本上概括了六君子汤的功效与主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