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TMT■商业化落地难,客户结构待优化,三年亏16亿寒武纪冲刺科创板

近日 , 上交所公告显示 , 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寒武纪”)申请科创板上市 。 招股书显示 , 寒武纪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010万股 , 募集资金不超过28.01亿元 。
近三年(2017-2019年)数据显示 , 寒武纪累计亏损约16亿 , 至今未呈现出盈利趋势 。 此外 , 持续在AI芯片领域布局的寒武纪坦承 , 其仍然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等风险 。
业内人士表示 , 寒武纪未来可能还会继续亏损 , 虽然有一定的技术积累 , 但解决方案还没有很好地落地 , 未来商业化之路步履维艰;其销售额依赖大客户 , 客户结构亟待优化 。
曾经的“资本宠儿” , 三年累计巨亏16亿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 , 取名“寒武纪” , 是用生命大爆发时代来比喻人工智能的未来 。 自成立以来 , 寒武纪经历了6次增资和3次股权转让 。
在IPO之前 , 寒武纪是资本的宠儿 。 其招股书显示 , 在寒武纪的6次历史增资中 , 增资方不乏阿里创投、科大讯飞、中科院转化、湖北联想等企业和资本方 。 经过多轮投资与股权融资 , 寒武纪估值近222亿元 。
在业绩方面 , 招股书显示 , 2017-2019年 , 寒武纪年度营收翻倍增加 , 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4.44亿元 。 然而 , 增量不增收 , 上演“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 , 三年来 , 分别亏损3.8亿元、4104万元和11.79亿元 , 累计巨亏约16亿元 。
寒武纪方对连年亏损解释称 , 一方面 , 研发支出较大 , 产品仍在市场拓展阶段;另一方面 , 报告期内因股权激励计提的股份支付金额较大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2017-2019年 , 寒武纪投入了巨额研发费用 , 远超营收 。 2017-2019年 , 寒武纪年度研发费用分别为2986.19万元、2.40亿元和5.43亿元 , 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80.73%、205.18%和122.32% 。 截至2019年底 , 寒武纪拥有研发人员680人 , 占员工总人数的79.25% 。
寒武纪坦言 , 其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及持续亏损 , 上市后未盈利状态可能持续存在且累计未弥补亏损可能持续增大 , 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 , 上市后亦可能面临退市风险 。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科创板的机制更灵活 , 更适合像寒武纪这种目前来讲没有盈利 , 但未来可能有一些成长空间的高科技公司;此外 , 科创板估值的活跃度要比其他版块要好 。 ”
沈萌表示 , 寒武纪的业务所布局的细分市场相对来说比较超前 , 研发费用较多 , 这属于该类型公司的特征 , “能否实现盈利要看寒武纪的技术成熟周期有多长 , 如果一直在研发 , 一直不能形成领先的优势 , 要不断投入研发的话 , 那不确定性就会很大 。 如果这种不确定性长期保持 , 在某一领域没有发展的优越性 , 那便从估值方面就会有所体现 , 就会越来越薄弱 。 ”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对沈萌的观点表示认同 , 许小恒表示:“寒武纪所布局的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 , 无论是研发还是后期的生产 , 都要求极高的资金投入 。 如果产品没有办法规模化 , 将无法消化前期的高额开销 , 将企业拖入亏损的泥潭 。 ”
AI芯片“黑马” , 商业化却难落地
寒武纪由陈天石与哥哥陈云霁联合创立 , 陈天石与陈云霁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 。 中科院计算所曾成功研制了中国首枚通用中央处理器芯片“龙芯一号” , 而寒武纪的前身便是中科院计算所于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10人学术团队 。
从业务层面来讲 , 寒武纪的主营业务是应用于各类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中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 , 为客户提供丰富的芯片产品与系统软件解决方案 。
招股书显示 , 寒武纪面向云、边、端三大场景分别研发了三种类型的芯片产品 , 分别为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 , 并为上述三个产品线所有产品研发了统一的基础系统软件平台(包含应用开发平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