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裂变不只是“转发朋友圈”,这里有一套社群运营“生死书”( 三 )


社群死之法则第二条:自己的社群没有搭建管理/服务体系
这些社群 , 整体已经迈过了吸粉起量第一关 , 把粉丝当工具当备胎的第二关 。 第三关的时候 , 在内容上和客情维护上倒了下去 。 社群这种形态 , 一直设置最高人数是500人 , 从产品设计是有一定逻辑的 。
社群有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和围观的人 , 还有压根不看的人 。 比例不定 , 但最优质的也就是遵循1/9定律 , 都不是2/8 。 百分之十的人参与活跃已经非常棒了 。
社群的形态是一对多的形式 , 可以是一个群主服务剩下的所有人 , 忙不过来加助理 , 再忙不过来发展热心网友 。 服务比例和服务质量/成本 , 其实按照每个社群和背后的生意是可以完全核算的 。
当互联网生态赋予你比以往更便捷的获客条件时 , 应该沉下心来用专业流程化的运营体系好好服务这些时代红利带来的客户 。
社群死之法则第三条:主人翁气质太浓 , 一言堂
社群有意思的一点 , 是它把我们带回来了小时候 , 但是又承载着成人的世界 。
因为会员买单是小时候组织上的认同感归属感 , 那一朵朵小红花 , 而又夹杂着社交舞会 , 被组织方cue到 , 又夹杂着名利场在其中各类交易 。
过往线下的沉没成本和迁移成本很高 , 而用户反馈在线上更真实及时的被感知反馈 , 使得很多组织得以长久存续 。 但是线上的迁移动作就简单多了 , 退群、加群、再付费的过程 。
那天看到我朋友圈好友吐槽一个社群 , 此群号称各方面非常牛 , 创始人背影也厉害 , 但是朋友圈儿口碑确是见过最烂的社群 , 交了钱 , 根本不维护 。 没事儿发吹牛皮链接 , 后来朋友删除了这条朋友圈儿 , 说是共同好友太多被公关了 , 有公关这时间和精力不如认真做做群的体系 。 社群是因组织者而起 , 是所有群友构建的场域 , 不是谁的自留地 。
前两天一位有着许多共同好友的朋友做了一个社群 , 宣传文案写的极好 , 然后到了群规流程 , 限制不让晚上12点说话 。 号称招募500位天使会员 , 用对了稀缺感 , 我也看到不少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估值几个亿十几亿的老板也在里面 , 没想到最后到了一个定期放点儿不知道是谁的直播 , 然后继续卖珍贵的天使会员 , 在满群后迅速说由于需求增加 , 又要开个群再来500位天使会员 。 此刻我有种买家秀是“威廉城堡里的公主” , 但卖家秀变成了“夜色KTV城堡里陪唱公主”的感觉 。
微信下的“核武器”
当前 , 面生生死死的坑走过来之后 , 你已经可以把你的一个群做好了 , 但很多人说 , 我想更快 , 我不满足 , 我听说裂变特厉害 , 我要裂变搞更多的群 。
这几年异军突起的裂变核武器 , 因为被拼多多应用到了极致 , 愣是让其用几年时间便追上了20年“老玩家”京东 。 而人物的话 , 则是开启了知识付费篇章的幕后操盘手鉴锋 。 借由鉴锋的故事来拆解什么是裂变 。
鉴锋是谁?
他是中国绝对的TOP1流量操盘手 , 他是两年前开启知识付费裂变浪潮、网易开年大课的幕后操盘手 , 一次操作几十万付费用户 , 记录无人能破 。
2018网易开启年度大课 , 刷屏事件让几十万人付费 , 导致腾讯直接封 。 其实了解内幕的人知道 , 不是网易本身的讲师多么牛 , 而是幕后的操盘手鉴锋的零一裂变 。
我的裂变体系很多是过往的实践过程 , 和向鉴锋这样的裂变大神长期接触学习来的 。 对互联网基本百发百中 , 大家在应用于实体机构时还需要多多思考 , 快速试错 , 以最快的速度积攒自己的流量体系 。
我们的经验是无数次试错的结果筛选下来的一些可复用的解决方案 , 最大的作用是把我们踩过坑的故事告诉大家 , 让大家知道底层逻辑和避坑方法 。
我对裂变下一个粗浅定义供大家参考:裂变是你在用各种方法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帮你发广告并且产生多层传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