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银幕背后,电影 电影银幕背后的产业链蝶变( 二 )


如今,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和概括。根据时代划定的第六代电影人的主要特征就是表达自我,把目光都明确地聚焦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贾樟柯、王小帅、管虎等人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从《老炮儿》到《八佰》,管虎在类型化和作者风格、民族性和普世价值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正如贾樟柯所言,第六代导演“过去挑战权威、现在挑战市场、未来挑战自己”。
电影银幕背后,电影 电影银幕背后的产业链蝶变
文章图片
演员:控制片酬结束逐利回归艺术
1950年9月14日,当时的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创办了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1950年和1951年,表演艺术研究所分别招收了两个班的表演学生,这两个班最大的特点是名师执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待艺术的态度都十分严谨认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现的明星班,学生们毕业后分配到各大电影厂,成为了电影演员中的主力军。
电影银幕背后,电影 电影银幕背后的产业链蝶变
文章图片
上世纪60年代初,文化部发布文件通告,赵丹、秦怡、田华等人被命名为“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俗称“22位电影明星”。80年代、90年代以来,随着表演教育体系的逐渐成熟,演员的培养也步入正轨。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演员的片酬也开始攀升。2018年,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强调要制定出台影视节目片酬执行标准,明确演员和节目嘉宾最高片酬限额。每部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70%。
在片酬趋于冷静、流量失灵的形势之下,观众们对“实力派”演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不知不觉中“演技派”成为了影视作品流量的保证,影视市场也进入了演技派回潮的后流量时代。
电影银幕背后,电影 电影银幕背后的产业链蝶变
文章图片
院线:资本整合“大吃小”趋势加剧
说起“院线制”真正出现,还需回到18年前的一份文件。2001年12月,《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正式颁发,不仅明确表示院线制将成为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的主要机制,还提出2002年6月1日前没有形成院线的地方,将停止向其供应进口分账影片的要求,使得如今的票房分账模式有了更明确的运作模式。
此后,我国院线市场迎来一段快速发展期,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40条院线,而到了2018年底,数量则达到49条。
电影银幕背后,电影 电影银幕背后的产业链蝶变
文章图片
为了争夺观众手中的电影票,院线之间开始进行新一轮大规模的跑马圈地,全年新增影院数量可到上千家,甚至超过观众人次的增速。
至此,院线之争逐步呈现出丛林法则的面貌,整合洗牌的苗头也开始出现。保利影业收购星星文化、嘉凯城收购明星时代影院及艾美影院……数据显示,2015-2018年,全国范围内发生约21起影院并购案。
为了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2018年12月,《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院线旗下控股影院不少于50家或银幕数不少于300块、控股影院上一年度合计票房收入不低于5亿元等要求。随着市场愈发规范、监管提升,院线领域的新一轮整合潮也将来临。
票务:不只卖票靠衍生服务挖掘增值空间
最初,无论是观众还是电影从业者,将票务平台只视为单纯提供电影票销售服务的一方,但如今,票务平台早已凭借多年在电影票销售过程中积累的用户数据,逐步向中上游进发,成为电影出品、发行环节的重要力量之一。
2008年起,随着格瓦拉、蜘蛛电影、美团电影等平台的出现,在线电影票务行业迎来了萌芽期。此后,越来越多票务平台相继出现,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资本也相继进行投资布局。在多方的共同推动下,在线票务逐步成为观众购票的主要渠道,且与2012年全国电影在线售票份额还不足两成相比,自2017年起,该占比就超过八成,中间只用了五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