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梦历史人文TB』燕齐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却不灭国,难度真是欢喜冤家,战国时代( 二 )
战国时代 , 诸侯国都出于西周 , 王道政治提倡和平共处
而在西周时期 , 参与纷争的各大诸侯国 , 都是从西周分离而来的国家 , 或者由西周正统分封的国家演变而来的新型诸侯国 , 它们身上都背负着诸侯的名分 , 也就意味着它们是周王朝的一份子 。
既然如此 , 就理应和平共处 , 享受诸侯拥有的权利同时履行诸侯应该担负的责任;所以在这种理想观念的指导之下 , 王道政策或者说儒家学说非常反对 , 以压迫性的方式来致使国家臣服 , 简单来讲就是反对 , 通过战争来消灭周王朝承认的诸侯国 。
文章图片
齐国是西周正统诸侯国 , 坚守王道政策的燕国没有灭齐念头
而燕国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齐国 , 齐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对周王朝有巨大贡献的姜子牙 , 虽然 , 战国时期的齐国 , 经历过权力变迁已经不再是姜氏家族掌控 , 但齐国的国号没有改变 , 齐国的诸侯国地位也没有被周王朝质疑 , 所以名分上而言 , 它依旧是周王朝的正统诸侯国 。
因此 , 消灭齐国不符合燕国一直以来王道政策所引导的方案 , 导致在乐毅发起的伐齐战争后期 , 无论是燕昭王也好 , 还是燕惠王也好 , 都有着做太平天子的念头 , 必然不会从根本上消灭齐国这个国家;这也与燕昭王进行变法和后续发动乐毅伐齐的原因相辅相成 。
燕国发动伐齐战争是为复仇而非灭国
我们都知道燕昭王之所以会进行变法 , 或者会发动战争最大的目的在于 , 为燕国一雪前耻 , 落脚点在于复仇而不是灭国 。 所以乐毅作为一个燕国将领 , 在君主不赞同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灭国战争 。
其次是燕国国内综合实力的因素 。 燕国是进行了燕昭王变法之后发动的乐毅伐齐 , 但是我们从燕国前期的作为可以看出 , 它本身没有与齐国一对一战争的实力 , 不然它也不会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 , 而联合其它的五个国家共同发动战争了 。
文章图片
燕国变法不彻底 , 并没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实力
燕国虽然在变法之后才推行战争的 , 但燕国的变法 , 类似于吏治变法 , 是不彻底的变法 , 并没有触及到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 王道政策并不适用于战国时代 , 所以燕国国内发展受阻的情况 , 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 而其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种复兴的面貌 , 主要是因为它改变了基础政治制度之下的 , 某些发展形式以及某些对待平民百姓的政策和态度 。
这样的力量其实是有限的 , 它并不能支撑一个国家循序渐进的发展 , 也不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提供国家很强的经济后盾 , 和军事实力支撑 , 因此到了后期的时候 , 燕国的军队已经是捉襟见肘 , 变法所带来的利益 , 已经不足以支撑这个国家继续发动战争 。
当燕国因变法带来的短暂兴盛过去之后 , 这个国家的发展依旧是比较薄弱的 , 对于一个根基比较深厚 , 并且发展程度也是不错的齐国来讲 , 它很难将其一举击溃 。 因此 , 虽然乐毅有着非常高的军事天赋 ,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当燕国的军需供给不足 , 军队战斗能力变得薄弱的时候 , 哪怕才能再怎么强大也很难打一场漂亮的战斗 。
燕国内部政治影响战争走向
再者 , 燕国内部的一些勾心斗角影响了战场上的变化;伐齐还没有结束的时候 , 燕昭王就已经去世 , 之后燕昭王的儿子燕惠王继位 , 燕惠王相对于自己的父亲来讲是一个比较平庸的君主 , 他没有很强的识人之能 , 也没有很大的统御能力 , 所以这样的君主极其容易参与到臣子的争斗当中 。
文章图片
乐毅功高震主 , 被臣子离间 , 燕惠王产生疑心
在那时 , 燕国内部的争斗越来越频繁 , 最主要的是骑劫和乐毅之间的纷争;乐毅因为带领联军伐齐有功 , 在整个燕国的威信是非常之高的 , 这就引起了其它臣子的嫉妒和不满 , 一部分大臣担心乐毅崛起之后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 也有一部分本身与乐毅有冲突的人担心乐毅会找他们的麻烦 , 这些人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 , 同时也为获得更大的利益 , 自然会推出一个能够与乐毅相抗衡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