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模式」独创课堂模式 解放学生思维

【「课堂模式」独创课堂模式 解放学生思维】有这样一个关于小学生提问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2015年,中国学生代表到瑞典访问,聆听了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主席和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爱德华博士的演讲后,一位小学生的提问让诺贝尔评委会主席“大伤脑筋”,他问道:“诺贝尔奖很多的获奖成果都是群体研究成果,为什么诺贝尔奖都颁发给了个人?”“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诺贝尔评委会主席回答说。而这位学生便来自人大附小。做“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多元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独特绽放”的教育是郑瑞芳做校长十余年来一直秉持的理念,学校独创的七彩课堂、四声文化和七彩融合教育让其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扎实落地。
让学生不再沉默
“课程终将要落地在课堂,育人的主渠道是课堂,主阵地在课堂。在初任校长深入课堂后,发现学生上课发言很不积极,课堂呈现的不是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基于‘怎么能让人大附小的课堂活跃起来’的思考,提出了这样一种理念:上课发言说错了也要理直气壮,只要动脑筋就是好样的,”郑校长讲道。
在郑校长看来,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学校是学习成长的地方,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而学习就会出错。说错了就当是课堂资源,是对大家的贡献。“理直气壮”就要声音洪亮,表现出自信心;唯唯诺诺,不是成长的姿态,童年,就应该奔放、勇敢。
据了解,人大附小对孩子上课举手的姿势没有规定,举左手或右手,不举手都可以。“这就是为了追求学生积极发言、敢想敢说的课堂状态,该有规矩的一定有规矩,但举手姿势这种束缚学生思维、限制思考的规矩就要坚决取缔,解放孩子的脑和手,让孩子的思维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自由地张扬,”郑校长补充道。
教育界泰斗陶西平先生曾评价,人大附小的课堂是真实、生动、有深度的课堂,是学生的活力度、参与度、探索度都够高的课堂。
课堂需要四种声音
“积极发言课堂热闹还远远不够,如何能使学生的发言更有深度、有独立见解才是根本,所以我们独创了课堂四声理念: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声声入耳,”郑校长说。
郑校长介绍,掌声是真诚的欣赏,在专注倾听中成就欣赏他人的能力。精彩的课堂不能没有掌声,然而这掌声是由衷赞赏还是迫于形势,是值得我们寻味的。有了自发的掌声这样的理念,课堂上就很少再用老师组织教学了。而笑声是身心的愉悦,在情感满足中享受课堂学习的美好。“学校该是学笑的地方,”应是充满欢声笑语、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乐园。师生该共同享受一个源于师生、生生平等与尊重的课堂,享受一个没有恐惧只有信任的课堂。
其次质疑声是求异的思维,在善于表达中激发独立见解的意识。有深度的课堂就是要使学生主动摒弃盲目的认同感,学生能打破课堂中随声附和的局面,学会双向质疑,具有敢于质疑的魄力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最后辩论声是批判性思辨,在敢于思辨中发展审辩思维能力。学习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辩论声的课堂意义是通过理性争辩达到合理结论的学习过程,摆脱寻找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定势,使学生朝着个性化需求发展。这些是人大附小四声课堂的追求。
让特殊学生有尊严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注意到,人大附小的校园中有一群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而郑校长也有一套“特教秘诀”: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地生活,并制定个别化教育策略。实施全员建档,从一年级入学就与家长配合,对特殊孩子早发现、早干预、早训练。研发了个别化训练课程等。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都能够被满足。
“所以,我们有运动神经发育障碍的残疾学生用毅力坚持走完10公里路程;多动症的学生三科全优毕业;自闭症学生举办了独唱独奏音乐会……”郑校长谈道。
据了解,学校特教建立资源教室十年来,共干预学生545人,培训教师821人次,接待家长631人,参与个性化课程的学生共326人,所有特殊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取得明显好转的229人,占总人数的70%。2018年底,海淀区特教研究与指导中心评价人大附小七彩教育与国际融合教育接轨,进行了本土化探索,体现了“公平、品质、创新、协作”的特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