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有的单位创新成果中看不中用,某导弹旅的三小革新却硕果累累( 二 )
然而 , 一段时间里 , 该旅在创新上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个别单位把出成果当作争“彩头”、夺“眼球”的亮点 , 在数量上一味求多求全;有的官兵一心想获奖 , 花了不少心思 , 创新成果却“中看不中用”;还有的抱着交差心态 , 东拼西凑贴标签……
“创新实为先 , 创新战为要 。坚决不能搞那些华而不实、与战斗力贴得不紧甚至哗众取宠的‘花架子’!”
为确保每一项创新成果管用、好用、实用 , 该旅党委组成专题小组 , 通过调研论证下发课题、基层申报科研项目双向联动 , 带动官兵深挖作战训练中的瓶颈短板 。
同时 , 他们出台《“三小”革新活动实施方案》 , 鼓励官兵原创设计 , 并明确规定:可推广性强、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 , 纳入器材进行配套;对实战化训练中发挥作用明显的成果 , 推荐参加上级科研评比 , 立起基层革新聚焦备战打仗鲜明导向 。
采访人员翻看该旅《“三小”革新项目审核表》发现 , 去年基层官兵申报的“三小”革新项目就有23个 , 这些项目因与战斗力建设关系紧密 , 得到了旅党委的大力支持 。
与之相反 , 某发射营申报的某型导弹模型依靠现有人力和资源无法可靠研制被否决 。某营官兵申报的“新型防爆盒”项目因研究时限较长、试验成本高 , 在实战运用中效益不明显被亮了“红牌” 。
该旅发射一营二连原连长李建华和一级军士长杨凡针对操作过程中某型插头出现故障排除复杂、插头固定分解困难等问题 , 萌生联手研发专用维修箱的想法 。
旅党委不仅在研制场所和资金上大力支持 , 还多方沟通协调 , 送他们到厂家学习 。最终 , 他们成功研制出某型导弹航空插头维修箱 , 这项成果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
无独有偶 。技术室工程师刘东研制出“弹上接插件训练器材”在全旅推广 , 有效提升发射单元训练效率 。工程师吴兴和战友共同制作“电缆整理装置” , 虽然结构简单 , 却极大方便了电缆整理 , 有效缩短了装备测试发射准备时间 。
创新驱动该旅官兵瞄准打赢课题持续发力 。据统计 , 近年来该旅先后有13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 , 这些实在管用的成果在实弹发射、对抗演练、战备值班等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成为助推战斗力提升的“加速器” 。
创新与风险如影随形 , 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容错机制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动力
谈及自己革新成果的研制过程 , 某旅技术一营阵管防卫连二级军士长徐德煌说 , 十分庆幸单位的容错机制给予了他敢想敢试的勇气和机会 。
徐德煌是该旅的技术大拿 。他在日常装备维修中发现 , 通过万用表等常规手段来定位故障会因自身因素引发电路板二次损伤 , 便萌生出自制方便安全电器维修设备的想法 。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连队的支持 。连长王权给徐德煌专门的时间、场地和经费 , 让他心无旁骛搞好试验论证 。
然而 , 由于专业受限 , 徐德煌几番设计都达不到预期效果 , 倍感“压力山大” 。
战友劝徐德煌 , 一把年纪就别瞎折腾了 , 万一弄出安全事故怎么办?徐德煌嘴上不说 , 但心里也有些慌:“如果没能做出个有用的东西 , 岂不成了大家的笑话 。”
王权看出了徐德煌的担忧 , 专门组织“大家谈创新”主题交流会 , 引导官兵不畏失败、勇于创新 。同时 , 连队又派了2名大学生士兵参与到创新项目中帮助他 。此后 , 经过半年时间攻关 , 电器维修插座成功问世 , 其安全、简易的特性受到官兵肯定 。不久 , 该成果便在全旅推广 。
某旅阵管二连二级军士长董小通也在创新道路上摔过跟头 。在进行阵地仿真训练系统革新攻关时 , 由于他对某程序设计不熟悉 , 无法使仿真训练系统真正动起来 。旅领导随即安排技术室高级工程师曾佼龙指导技术攻关 。
驱动程序怎么选、怎样设计最合理……在曾佼龙的悉心指导下 , 革新稳步推进 。该系统建成投入使用 , 大大解决了阵管专业人才培养难题 。那年年底 , 董小通的胸前挂上了二等功奖章 。
推荐阅读
- [主战装备]缘何?这个旅的主战装备“中修”不用出营就能修竣
- 【机关】缘何?成了战友口中“舒服又高端”的文印员,却让我“忧喜两重天”
- 『通知』缘何?通知与基层“不对路”,却原封不动下发
- ##主题教育如何开展才能走进官兵内心?这个单位的做法值得借鉴
- 『』缘何?主动作为却还挨了批?
- 【神枪手】缘何?一名打靶成绩优秀的"神枪手"在执行任务时竟被"狙杀"
- 官兵:缘何?一次失利让这个旅建立了一座“数据库”
- 演练场@缘何?从演练场下来的他拿起了画笔
- 「基层」机关扰乱基层正常秩序何时了?这两个单位的做法值得借鉴
- 「关系」缘何?变得爱批评的他,却和战士们关系更融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