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洗脑

徐贲: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洗脑明清书话 今天

“洗脑”这个词 , 从表面上感觉是贬义 , 所以很少有人说洗脑是一件好事 。 但现实中很多人都在干洗脑的事 , 所以就有了多种不称为“洗脑”的洗脑 , 如思想改造、端正思想、帮助教育、共同进步 , 等等 。
洗脑理论无一例外地都强调人际关系环境对个体形成的强大作用 。 工厂、医院、学校的科系或班级、文艺组织和联合会 , 都可以作为洗脑的环境 。 它们受到自上而下的严密监控和操纵 , 在思想上不得越雷池一步 。
生理学发现 , 人的大脑中有一些神经轨道 , 在受到新信息和新奇刺激时可以打通 , 变得通顺 。 因此 , 当教条性的语言被反复不断灌输进人们大脑时 , 他们的神经元之间会更加畅通 , 变成一种类似条件反射的“自动想法” , 也就是人的思维被“程序化”了 。
洗脑利用的不过是人们常见的心理弱点和心智缺陷 , 而外部的环境因素也是可以在任何地方造就而成的 , 所以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洗脑 。 对大众进行心智启蒙 , 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对洗脑有充分的警觉 , 从而有更多的机会相互唤醒 。 这就像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 , 大家只有手牵着手 , 相互支撑 , 才不会被卷入海底 。
徐贲: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洗脑
01—
在美国的洗脑理论里 , “洗脑”指的是一种对个人或群体的强制性劝说、思想改造、心灵控制和胁迫改变想法的过程和后果 , 它被普遍视为是不道德的 。
它之所以不道德 , 是因为目的不善(洗脑者要造成他人自我贬抑 , 迫使他人接受其观点) , 而且手段也不善(强迫、操纵、欺骗) 。 因此 , “洗脑”是一个贬义词 , 很少有人会直接为洗脑辩护 , 称洗脑是一件好事的 。
但是 , 避免这个说法不等于不做这件事情 , 洗脑有不少听上去中性甚至褒义的替代词 , 如思想改造、端正思想、帮助教育、共同进步 , 等等 。 因此 , 存在着多种不叫洗脑的洗脑 。
“洗脑”的说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 , 开始是指苏联类型的国家利用宣传和体罚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 后来逐渐形成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 20世纪70年代 , 这种起始于政治观察的理论被用来解释和反对一些被视为“邪教”的“新宗教运动”组织(New religious movements , NRMs) 。
反邪教洗脑的研究有两个侧重点 。 第一是邪教招募组织成员的手段 , 邪教用这些手段来改变人的正常思维和想法 , 把他们吸纳到组织中来 。 第二是邪教留住成员的方法 , 当人们误入邪教后 , 防止他们动摇 , 彻底改变他们的思想 , 让他们永远留在组织内 , 充当组织忠贞不渝的成员 。
把新宗教运动组织与“邪教”联系起来 , 用“洗脑”的理论来研究它们的组织扩充和维持 , 这在强调宗教、信仰自由的美国是有争议的 。 因此 , 讨论者们在涉及这个问题时 , 往往会避免使用“邪教”一词 , 而采用比较“中性客观”的说法 , 如“非常规宗教”(unconventional religion)或“少数者信仰”(minority faith) 。
但是 , 1978年琼斯镇“人民圣殿”教派组织近千人集体自杀的悲惨事件 , 至今仍然是社会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学科讨论的话题 , 也一直在提醒研究者和普通民众 , 洗脑是一种现实的危险 。
在美国 , 虽然不能把所有非常规宗教组织一概而论地视为“邪教” , 但从对琼斯镇“人民圣殿”这类组织的研究中获得关于“洗脑”的认识和教训 , 却具有普遍意义 。 这些认识和教训对人们提高警惕、珍视心智健康、学会抵御外来的思想操纵和控制 , 都是非常必要的 。
徐贲: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洗脑
02—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 在美国出现了关于“洗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 在这之前 , 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和政治学家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就已经让人们对特定政治制度下的思想改造和控制有了深刻的印象和一些了解 。
1961年 , 两部专门研究强迫性思想改造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同年出版 , 引起了普遍重视 。
一部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艾德佳·沙因(Edgar H. Schein)的《强制性劝说》(Coercive persuasion) 。 沙因认为 , 与人的其他思维训练或社会化过程不同 , 思想改造有四个重要的特点 。
第一是批评和批判 , 就是将被改造之人放置于别人的猛烈攻击(批评、批判、批斗、斗争)之下 , 以此动摇并瓦解他的自主意识 , 从而取得逼迫他顺从的效果 。
第二 , 必须把他放置到某个或数个压力“同伴群体”(peer group)中 , 用同伴的力量来影响他 , 这类同伴群体包括同行组织、同工作单位同校、同系的熟人和同事 , 等等 。
第三 , 必须在这类人际组织关系中给他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 , 如歧视、鄙视、排斥、羞辱、疏远、视为落后、贬为异类 , 等等 , 只有这样 , 他才会产生不顾一切要与他人保持一致的强烈愿望 。
第四 , 对他造成压力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与他有关的同伴群体 , 而且还要包括他周围的整个社会 , 以对他形成整体环境的合围 , 巩固思想改造的成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