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缝补”古书 唤醒记忆


人民日报■“缝补”古书 唤醒记忆

----人民日报■“缝补”古书 唤醒记忆//----

----人民日报■“缝补”古书 唤醒记忆//----

图为修复后的彝文古籍 。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云南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 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记载了这方水土灿烂的历史文化 。 然而 , 收藏分散、跨越地区广泛 , 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装帧方式、造纸工艺等 , 为古籍的保护与抢救带来了挑战 。

  从2008年开始 , 云南省图书馆组织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深入各边远地区 , 摸清古籍家底、修缮珍贵典籍 , 让这些资源能够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 , 焕发出新生机 。

  埋藏在山体岩洞内的藏文经书 , 栩栩如生的东巴象形文字古籍 , 蕴藏着傣族历史、地理、语言等大量信息的傣文贝叶经在云南省图书馆 , 珍藏着一大批版本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 。

  作为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 云南厚重又灿烂的历史文化 , 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 , 各类古籍存量已逾百万册 。 从2008年开始 , 云南省图书馆的古籍普查工作人员就深入云南各边远地区 , 对散存各处的各民族文字古籍进行登记 , 对濒临消亡的珍贵典籍进行修复 。

  絮化、水浸、火烧、烟熏每一本珍贵的古籍身上都刻印着历史打磨的痕迹 。 独特的造纸工艺、装帧手法更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中原文化相交融的杰作 。 修缮复原的古籍 , 成为云南丰富民族文化历史资源的见证 , 也为已经有110年历史的云南省图书馆再添一份厚重 。

  摸清家底 ,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翻开一本薄薄的古籍 , 仔细地记录下书籍的行款等各项信息 。 整个房间里翻书的声音此起彼伏 , 却意外地让人觉得安静 。 参与普查工作 , 亲身体验到的古籍和想象中的有很大不同 , 让我真正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美 。 提起古籍普查工作 , 云南大学学生何俊印象深刻 。

  为了破解项目资金缺乏、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 云南省图书馆与云南大学、云南省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 , 引入学生志愿者 , 动员他们参与到古籍普查工作中 。 何俊和其他40多名同学 , 就在今年暑期成为志愿者 。

  在正式开始工作前 , 古籍著录、古籍书影拍摄等具体的工作流程和技能 , 都有专业的老师进行培训 。 何俊回忆道 , 在老师的带领下 , 一个工作小组每天要完成差不多上百册的古籍信息录入 。 当那些焦黄、带着虫蛀痕迹 , 甚至有些已经脱封的书页摆在面前的时候 , 何俊和她的同学们体会到了纸张背后的分量 。

  记载着木氏土司诗文的《玉湖游录》、古代典籍《穆天子传》每一本都让人赞叹不已 , 这个工作找回的是历史记忆 , 提取的是文化价值 , 如果有机会 , 我希望毕业以后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古籍保护人 。 何俊说 。

  长期以来 , 大量古籍散落于地方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寺庙 。 收藏分散、跨越地区广泛 , 给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与抢救带来了困难 。 为了对这些珍贵典籍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修复 , 云南省图书馆分期、分批组织古籍修复志愿者深入各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调研 , 力图摸清家底 。 今年暑期 , 22名傣文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古籍保护爱好者 , 作为志愿者奔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在全州开展傣文古籍普查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