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新东方奔向未来的新青年们,理想在他们身上仍未退去( 三 )

这群新青年中 , 最先“单飞”的是张晓楠 , 2005年 , 张晓楠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主修金融 。 本来 , 顺着这条路走下去 , 华尔街应该会多一个叫做张晓楠的金融精英——读书时 , 她就已经是摩根大通纽约总部、瑞士信贷的实习生 。 那段时间 , 《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是她每天感知外界的重要渠道 , 日子长了 , 看得多了 , 才发现原先好奇的那个世界别有洞天:新闻有这么多层次 , 人的内心有那么多声音 。 很快 , 奥普拉·温弗瑞、安德森·库珀、芭芭拉·沃尔特斯就成了她生活的主角 。 根据张晓楠对左林右狸的表述 , 放弃金融 , 转行媒体的念头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冒出来并逐渐坚定的 。

张晓楠曾在博客中分享 , 推动她最终下决心的是一位去哈佛的新东方同事来她这里借宿时给出的建言 , 而当年的这位同事 , 也正是接受张晓楠的建议没有申请去法国而直接去美国的 。 这个世界不大 。

学金融却转行媒体 , 很多人表示不解 。 对于别人眼中做什么都很拼且都能做成的她来说 , 刚刚回国那一年多的主持“龙套岁月”确实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

*张晓楠

新闻主持讲究科班出身 , 工作多年又重新学习的“外行人”并不多见 。 回到国内 , 她四处寻找机会 。 大大小小的媒体面试了几十家 , 大部分给出的回应如出一辙:履历很好 , 但和眼前的工作需求不匹配 。

被拒绝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 拿着简历和试讲DVD去电视台面试 , 面试官眼睛都没抬 , 随手翻了一下简历资料 , 往旁边一扔 , 说:“你这样的 , 我见多了 。 ”回到家后 , 照例又是大哭一场 , 第二天 , 再和往常一样化完妆踩着高跟鞋出发 。

终于等到了试镜机会 , 录完小样 , 负责人把她叫到显示器前:“过来 , 你自己看看你的脸跟显示器的比例!”张晓楠想想 , 自己确实不是镜头要求的极小的巴掌脸 , 但是 , “脸大怪我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