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如果换他来演赵不尤,张颂文就不会被骂了( 二 )


见妻子依旧寡言 , 表情 “淡淡” 的 , 他又像个孩子般跑到老父亲跟前撒娇告状 。

这短短一段戏 , 张颂文将涌起、退潮、收敛、再释放这四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演绎得如同行云流水 , 一气呵成 , 仿佛一条无形的线将所有的情感串联起来 , 最后轻轻一扯 , 所有的情感力量便在他的表演中汇聚爆发 。
反观白百何 , 在这场与张颂文的对手戏中 , 表现却差强人意 。
张颂文极力地去贴合角色 , 营造出老夫老妻之间那种细腻而深厚的恩爱感 , 可白百何却总是给人一种 “游离在外” 的感觉 , 神情淡淡的 , 仿佛对这一切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 就像是灵魂出窍般的抽离感 。
这可苦了与她搭戏的张颂文 , 仿佛是在对着一堵墙表演 , 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

要知道 , “淡” 这种表演风格 , 若是用对了地方 , 那便是平波水面下狂澜暗藏 , 韵味无穷;可一旦用错了地方 , 就会让观众完全无法入戏 , 如同看一场闹剧 。

不仅演技被无端指责 , 张颂文的形象也成了某些观众的 “眼中钉” 。
他们吐槽张颂文腰杆粗、背塌、肚腩凸显 , 丝毫没有做好身材管理 , 给人一种松松垮垮的 “浮囊感” , 面相也朝着油腻的方向一路狂奔 , 那奔五的年龄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

再看看白百何 , 注重保养的她依旧保持着年轻态 , 这两人站在一起谈恋爱 , 怎么看都有一种 “差辈” 的违和感 。

如今的观众啊 , 怕是被那些精致的古偶剧给 “洗脑” 了 , 总觉得古人就该是纤眉剑眼、目若星辰 , 身姿飘逸得如同神明降世般超凡脱俗 。
按照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来看 , 张颂文可不就全是 “破绽” 了 。
脸上没了他们所谓的 “风骨” , 现代气息太过浓郁 , 台词方面又不能拿腔拿调 , 可也得讲究个抑扬顿挫吧 , 语速、断句怎么着也得贴合宋朝的时代背景啊 。
而张颂文呢 , 既没有拗口的古文台词来 “撑场面” , 说话方式又采用现代的风格 , 古韵全无 , 满满的都是现代感 , 原著中那个受人敬仰的汴京讼绝赵不尤 , 到了剧里却成了一个做小伏低的 “窝囊 废” 。
有一个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张颂文在戏里就像是一个穿着古装的演员 , 在科教频道传播历史知识、展示传统文化 , 那股子感觉怎么看都像是 90 年代末的市井气息 , 与千年前的宋朝历史毫不相干 。

但观众们说得头头是道 , 张颂文对角色的理解却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 仿佛站在了 “大气层” 。
古韵是什么?
难道有谁能定下一个标准答案吗?

张颂文闲暇时在评论区的随笔 ,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角色深邃而细腻的理解 , 听他一番话 , 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
他说:都没见过千年前的影像 , 画像也只是冰山一角 , 凭什么就认定古人不会吧唧嘴吃饭 , 不会跷二郎腿坐凳呢?

他在角色塑造上 , 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 哪怕是芝麻大的小事也要精雕细琢 。
就像被狄伦辞退后 , 转头跳槽到开封府 , 还非得在狄伦跟前小绕一下 , 那怂怂的示威动作 , 瞬间就让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 有血有肉 , 充满了生命力 。

对于 “窝囊” 这个评价 , 张颂文也有着自己的解释 , 他说这只是别人看到的表面现象 , 而其内核是礼让和不争 。
张颂文版的古人在网络上争议不断 , 这时候 , 观众们就开始 “脑补” 了 , 如果换一个跟张颂文年龄相仿的中生代演员来演赵不尤 , 张译的呼声那是相当高 。

这两人在《狂飙》里就有过合作 , 当时高启强的光芒太过耀眼 , 甚至盖过了安欣 , 导致外界一度将他们的关系妖魔化成 “一山不容二虎” 。
直到后来再次同台 , 才打破了这个谣言 , 原来他们是强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

张译那长相虽说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帅哥 , 有点 “拖拉机” 的感觉 , 但气质上却是宜古宜今 。
早年他也曾饰演过杜甫 , 可惜那部剧像是被命运遗忘了一般 , 被藏在箱底 , 无缘与观众相见 。
当时流出的剧照 , 说实话 , 真的有点让人不敢恭维 。 那时候的张译还没什么名气 , 身上也没有那种明星光环 , 再加上妆造也十分糊弄 , 发际线更是堪忧 , 好好的一个青年诗圣 , 硬是被整出了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的沧桑感 。

不过 , 风水轮流转 , 当张译被 “红气” 滋养起来后 , 那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