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票房年冠!看的时候千万别出声( 三 )


动物似乎总能在绝境中带来希望 , 更不用提它全程不发声宛如神性附体 。
银幕之上 , 群众是易消耗品 , 但没有人愿意看到邻家动物被撕成碎片 。

本片导演迈克尔·萨诺斯基因处女作《救猪行动》被好莱坞发掘 , 他的下一部长片是《罗宾汉之死》 。
在《救猪行动》中 , 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主人公罗宾因妻子逝去移情一头猪 。
到了《入侵日》 , 女主莎弥拉在末世来临之日“救猫咪” 。
(她的饰演者露皮塔·尼永奥在现实有恐猫症)

那些将死之人 , 往往更愿意在分崩离析的环境中求生 。
常人眼中最糟糕的状况反而易成为转变心态的契机 。
救赎之道就在末日之中 。
这种观念很难被主流所接纳 , 而现实中也不可能遇见外星人入侵 。

《寂静之地》是典型的“假如”(what if)电影 , 《入侵日》没有拘泥于前作惊艳的视听表现 。
它刻意地削弱了惊悚性 , 给观众予以缓冲 , 从而加强人物的“丧”与幻想性 。
究其本质 , 它更像是女主死前的狂想曲 。

那些亦真亦假的梦境 , 偏执的披萨味道 , 属于爵士乐的钢琴声 , 以及iPod中正在播放的《Feeling Good》 。
商业片能输出如此“反社会”的思想是极为罕见的 , 好在它依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
将感伤置于悬念之前势必会让追求刺激的受众感到失望 , 当溢出的声音愤怒全集中在预告片里 。
即使是“寻找末日灵魂搭子”此等浪漫的理念也难逃空洞与乏味的语境 。

03
《寂静之地》系列的独特之处在于 , 作为惊悚与科幻并存的题材 , 它不同于类型电影传统意义上的视听模式 。
配乐并不是连续贯穿整部影片的 , 全片有超过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是“无声”的 。

由于时代的发展 , 人们早已习惯了声音对电影无时无刻的存在与“陪伴” 。
因此这种减少使用声音对画面进行修饰与“发声”并让画面更具独立性的视听模式毋庸置疑是导演、配乐师、声音设计师以及主创团队的一次充满挑战和突破性的大胆尝试 。

《入侵日》里 , 每一段“无声”的音乐和音效都蕴含着主创们的巧思 。
随着音乐的减少 , 音效不但替代音乐成为情感的傀儡大师 , 也成为提升观影体验的关键工具之一 。

片中有场戏是美军利用爆炸引走怪物后 , 众多市民拖着大包小包围挤在一起逃难 。
那一刻女主选择逆行 , 通过她的主观视角 , 形象地揭示了城市噪音来源 。
(纽约市的平均噪声可达90分贝)

人类只要群居于城市便不可避免的发出噪音 , 无论有没有怪兽降临 , 惨剧都可能随时发生 。
在惊悚电影中 , 使用“无声”去塑造恐惧的表达方式并不少见 , 但大多都是短暂的 。

《寂静之地》系列将“长篇幅的无声”配乐作为电影的特点和主题 , 让人对影片的音乐表达充满好奇和想象 。
声音设计师们力求在无声与有声之间达到平衡 , 虽然以“寂静”作为主题 , 但却并不是真正的无声 。

相反 , 它做到了声音“大于”画面 , 这样的高概念让电影的某些时刻从利用声音诠释画面的传统方式转变为画面为声音服务 。
而“声音”也依旧在电影中占据了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 , 此刻的声音来源于观众的内心 , 这种形式就是声音存在的意义 。
观众在“无声”中塑造了来自内心的恐惧从而产生“听觉居然可以变得如此灵敏”的惊诧感 。

影片还将声音巧妙的融入周遭环境中 , 如前两部的瀑布谈话 , 火灾报警器逃生 , 到《入侵日》的雷暴嘶吼 。
对付看似无懈可击的怪兽同样依赖声音 。

当听障女儿操纵助听器进行反击 , 声音既能让怪兽摧枯拉朽 , 也可以使它们暴露软肋被一击毙命 。
综上 , 《寂静之地》称得上是用声音推动故事发展且带有实验性质视听模式的惊悚片 。

然而 , 任何富有创新价值“惊奇”构想 , 在经历接二连三的续作轰炸后 , 总归会产生审美疲劳 。
《寂静之地》口碑愈发趋向平庸甚至被打上“烂片”标签便与此相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