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再次现身,骨瘦如柴!王思聪:“什么都卖了,就是没卖国”( 二 )


从一开始 , 大众对于王思聪投资电竞行业都是抱着看热闹、看笑话的态度 , 认为他不过是玩 。

而现在 , 在父亲的万达集团日益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时 , 这位网友眼中“吊儿郎当、不干正事”的富二代却似乎开始回归正轨 , 和父亲一同承担该承担的责任 。

事实上 , 早在2017年 , 王健林一手打造的万达集团就已经危机初现了 。
那一年 , 王健林宣称要抛售名下76家酒店 , 初步估价在300亿 , 而最终只成交了199亿 。

面对集中高额的债务压力 , 王健林不得不进行大规模收缩 , 将手中的资产筛选过后一一抛售 。
几年来 , 不断有王健林“清仓大甩卖”旗下资产的消息公开流传 。
后来经证实 , 万达集团的确面临资金链短缺的问题以及背负上了庞大的债务 。

六年时间 , 6000亿债务 , 这不是常人所能接触到的数字 , 富有如王健林 , 也非同小可 。
于是后来的王健林意识到 , 随着时代发展变化 , 商业环境与从前大相径庭 , 改变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 在努力偿还债务的同时 , 只能从“重投资”转向“轻资产运营” 。

先是陆续将之前投资收购的海外资产逐一出售 , 再进行国内资产的优化运营 。
从一开始的各个行业都有所涉足 , 到后来只剩下了影视行业和地产领域 。

在2017年之前 , 王健林先后投资了超过百亿收购了众多国外院线 , 到最后 , 这些院线都以亏损告终 , 万达最终都以远低于投资成本的价格进行了出售 。

2024年初 , 王健林在万达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 , 接下来万达集团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降本增效 。
这与王健林成为国内首富的那两年相比 , 当真是天上地下了 。
成为首富之路 , “小目标是一个亿”21世纪的前十五年应该是王健林事业最顺畅且辉煌的时候 。

那时的万达广场逐渐成为各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 遍地开花 , 甚至一度成为城市繁荣的象征 。
他的创业致富之路是实打实的称得上“传奇” 。

1989年 , 担任大连西岗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王健林 ,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 接手了政府一家濒临破产的住宅开发公司 , 这就是后来庞大的万达集团的前身 。

1991年 , 王健林抓住了改革发展的机遇 , 赶上了国家发展浪潮 , 在别人都不敢轻易冒险时果断出手 , 申请将住宅开发公司加入股份制试点 , 一举获得成功 。

就这样 , 大连万达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 随着几年后国有股份的退出 , 公司彻底私有化 。
丰富的人生经历都沉淀为他从商后的宝贵精神财富 , 自成为万达集团总负责人后 , 王健林带着万达进行了多次转型 。

从地方性企业转变为全国性 , 从住宅地产转变为商业地产 , 从单一房地产转变为商业地产和文化旅游综合性企业 , 又从房地产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 。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型 , 万达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
王健林一手将万达打造成了中国一流企业 , 后来又成为世界一流跨国企业 。
而后随着时代发展 , 媒体行业也发生巨大变革 , 王健林又看到了影视行业的繁荣前景 。

他又将公司涉及领域拓展到了影视行业 , 2015年万达院线挂牌上市 , 成为中国院线第一股 。
在这之前为了将自己的院线发展起来 , 王健林先后花了大笔资金收购了多个国外院线 。

那几年可以说就是王健林事业的大肆扩张阶段 , 一笔又一笔动辄上亿的投资如流水般流出 。
然而也是因为这样过度地扩张 , 加上随之而来的集中债务到期 , 投资的院线又没收回成本 。

仅仅过了两年 , 王健林就到了不得不通过出售大批名下资产来缓解债务兑付压力的地步 。

更有意思的是 , 2016年8月 , 王健林刚在采访节目中“教导”当下年轻人如何成为首富 , 以一句“先定一个小目标 , 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迅速走红网络 。

结果同年9月份 , 万达商业就从港股私有化退市 , 开始面临债务危机 。

紧接着就是连续几年的资产抛售 , 直到今年8月 , 杭州的拱墅万达广场还以14.8亿元出售 。

2016年 , 王健林斥巨资收购了美国传奇影业、时光网等影视行业巨头 , 发展壮大万达院线 。
2024年 , 王健林却卖掉了万达在美国传奇影业的全部股权 。

8年时间 , 万达再不复当初的繁荣扩张之势 , 王健林只能奔波在偿还债务的路上 , 思考如何将多年积累的庞大产业以合适的方式使其能持续生存下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