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版《大决战》战争场面PK:老版像是真实战场,新版只能算过家家( 二 )


而在《淮海战役》的行军阵势中
最经典的莫过于的一镜到底的黄维兵团行军路线 , 影片中黄维兵团机械化大军 , 这样的长运镜在影视领域都是独一档的存在 。 这个长镜头中 , 数列步兵阵型在整齐的推进 , 前进中还夹杂着机械化部队 , 各兵种互不干扰 , 井然有序 。
更有意思的是 , 当时驻扎在徐州附近的12集团军 , 正巧是当年围攻黄维兵团在双堆集的中野主力纵队之一的陈锡联3纵 , 从对手扮成敌人 , 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巧合 。
影史经典之黄维兵团行军场面
除了黄维行军之外 , 同样是追击黄百韬的场面 , 老版体现出了黄百韬部队10万人行军的大场面 , 黄百韬兵团在运河边上拥挤的情景 , 老版体现的很好 , 而新版则是更像一个草台班子 。
老板的黄百韬兵团过运河
淮海战役 , 国军3个精锐兵团的描述 , 又怎能少的了杜聿明王牌第2兵团呢 。
在历史的邱清泉第二兵团可是国军精锐中的精锐一点都不输东北的廖耀湘兵团 , 进攻都是步坦和飞机掩护的 , 在徐东大血战中 , 老版就很好的展现出来 , 可到了新版的邱清泉兵团 , 却变成了喊着口号的无脑杂牌部队 , 不得不说是一个败笔 。
【两版《大决战》战争场面PK:老版像是真实战场,新版只能算过家家】老版和新版的邱清泉兵团
在描述淮海我军方面 , 老版本在行军方面也是很出彩 , 在追击杜聿明集团中 , 我军日夜兼程的画面就很难有画面感 , 再加上强大专业化的行军阵列 , 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

“大军席卷 , 全线出击……”
老版的我军追击场面 , 这运镜经典
《平津战役》篇的行军阵列 。
这里雨田君仅举两个例子 。
一个就是东野80万主力入关 。
在历史上东野80万主力入关 , 可是浩浩荡荡 , 80万人的大阵势想要展现出来其实并不容易 , 当年东野入关的时候 , 80万的长阵列前锋已经到达山海关、喜峰口的时候 , 后卫部队还在沈阳等地 , 这么长行军阵列也是历史上少有的 。
历史上的东野入关
而老版《大决战》除了实地在辽宁和河北等地拍摄入关的场景外 , 还让群演和军人们排成长阵列 , 用航拍将这大山大河之中的东野展现了出来 , 仿佛如一条钢铁巨龙 , 席卷平津战场 , 而这队列也展现出了当时我军最强野战军的风采和硬核的实力 。
老版入关的东野大军浩浩荡荡
相反 , 新版的《大决战》在讲述东野入关的时候 , 场面就是一个简单的几十人行军队列 , 而且画面还一带而过 , 根本没法将东野的霸气和碾压实力很好的展现出来 , 呈现出来的反而是那种小成本电视剧的小格局 , 哪有“反超”影版的豪言壮志 。
新版的东野大军入关 , 像进城
另一个则是 , 金汤桥大桥东野拿下天津的场景 。
当时老版在拍摄这个场景的时候 , 就是在天津的原址上拍摄的 , 而且为了最大还原还是在冬天拍摄 , 河面上都结了冰(历史上的天津战役就是在1月份展开的 , 天津河面结冰) 。 在场面上 , 同样是大航拍 , 将两个方向的我军会师的场景进行了还原 , 大批的群众演员参演 , 也将场面烘托的很好 , 当时我军进攻天津就与30万大军 。
平津战役的金汤桥大桥 , 人山人海
而至于说新版 , 场面刻画就显的磕碜很多了 , 不仅大会师的场面没有 , 相反还是几十人的近景描绘 , 根本就没有反应出了我军碾压之势解放天津的场景 。
新版金汤桥格局小了不少
所以对比这三大战役中的行军或者场面刻画 , 老版都是用航拍、一镜到底和长镜头 , 展现的是战争场景的波澜壮阔 , 以及上百万人决战的大阵势 , 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 。
而新版本还停留在文戏小作坊上 , 武戏和战争场面描描绘从来就没有一个超过200人以上的镜头 , 号称的6万人次参演 , 难道就是这样?
新版东野进军 , 这场面太小了
战争场面差距更大新版大决战在杀青的时候 , 导演说过
还原四平、塔山战役、双堆集战役和天津战役等85场著名战役 , 总拍摄场景达700余处 , 战争场景共设置了30000个炸点 , 挖战壕40余公里;拍摄用到的各类枪支达1400余支 , 道具子弹100000多发 , 大炮107门 , 坦克6辆
这个宣传语 , 看似在小凡尔赛当时国内的战争片 , 突出自己的大制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