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马丽新电影3天票房破5亿,说透了中国家庭中的难言之隐( 三 )


喜欢帮助别人当然是善良的 , 但如果总是为别人的事情操心 , 对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内耗 。 因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 就很容易陷入到和小时候“不能帮助父母解决问题”一样的困境中 , 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 变得不自信 , 甚至开始自我攻击 , 会觉得父母糟糕的一切 , 都是自己造成的 。
第三 , 他们的配得感特别低 。 长大了 , 赚到钱了 , 也不舍得花;稍微出去玩一下、买点东西 , 都觉得是一种对父母的背叛:“我现在这么享福了 , 可我爸妈过得多么不幸呀 。 ”总觉得自己不配花钱 , 不配拥有好的东西 。

这样长大的孩子 , 要么会在自己赚钱以后 , 形成不了正常的金钱观 , 为了弥补童年的遗憾 , 报复性地去买买买 , 买完了心里又愧疚 , 觉得自己乱花钱;
要么 , 会因为从来没得到过想要的东西 , 别人略施一点小恩小惠 , 就感动地一塌糊涂 。
我认识一个亲戚家的孩子 , 小姑娘刚上大学 , 人挺漂亮 , 性格又好 , 家里的条件也不错 。 可上次过年回去聊天才知道 , 这女孩子谈了个特别渣的男朋友 , 对她态度恶劣不说 , 最后还出轨了 。 可这小姑娘就是死心塌地 , 特别喜欢人家 , 分手了还难过了好久 。
问她为什么谈了渣男还不赶紧跑 , 理由是他对她“很大方” , 经常给她买些小东西 , 送送花 , 请杯奶茶什么的 。

图 | pexels-luchik ?
按道理说 , 一个家庭小康的女生 , 也不至于因为这点小钱就感动 。 可她从小就是在愧疚式教育下长大的 , 一旦她想买件新衣服、和朋友出去逛个街 , 她爸妈就会开始哭穷 。
虽然会同意她花钱 , 但每次都要向她强调 , 爸爸妈妈上班赚钱是多么辛苦 , 她这个年纪做的事爸妈从来没做过 , 她小小年纪就开始学会享福 , 等等 。
久而久之 , 小姑娘明明有钱 , 买起东西来总是畏手畏脚 , 觉得自己不配 。 别人给她送束花 , 她立刻就被感动了 , 觉得自己明明这么不好 , 却有人愿意为她花钱 , 在意她的需求 , “他好爱我” 。
这个女孩子缺的是那一束花吗?不是 , 她缺的就是这种“配得感” 。 长久以来 , 自己的需求都被视为“不值得” , 所以一点小甜头 , 都会让她感动的不得了 。

有时候我们看新闻 , 总能看到类似这种让人疑惑“怎么还能谈下去”的恋爱 , 其实就是从小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 配得感太低 , 给点小恩小惠就能被打动 。
饱经“吃苦式教育”和“愧疚式教育”的孩子 , 是很难从自己的成就中获得自我认同的 。
他们长期在这种扭曲的不配得感中惴惴不安 , 所作所为都不是为了自己想要 , 表现出的听话乖巧都并非发自本心 , 而是觉得“对不起爸妈” 。
父母做了这么多 , 无非是希望孩子能过得好 , 能获得幸福 。 可这样的教育方式 , 会让孩子以后也不自信 , 容易内耗 , 还容易受欺负 。
孩子一生最坚实的后盾、最后的避湾港 , 就是父母 。

图 | pexels-andrey-grushnikov ?
如果靠岸的码头也有狂风大浪 , 漂泊的小舟又能把哪里当作归宿呢?
父母教育孩子 , 难免有辛苦 , 有无奈 , 有力不从心 。 毕竟 ,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 , 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 。
或许 , 换一种表达 , 就能有不一样的结果 。
把“我都是为了你”换成“爸爸妈妈很爱你”;
把“都怪你 , 要不是因为你”换成“如果这样做 , 说不定会更好” 。
和谐的家庭关系 , 是彼此共同成长 。

图 | pexels-kacao ?


让孩子成为孩子
说回《抓娃娃》 , 沈腾马丽扮演的两口子 , 又是装穷 , 又是卖惨 , 难道就能说他们不爱孩子吗?
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家长一样 , 他们都是爱孩子的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 无非都是想用自己的办法 , 来给孩子的未来铺路 。
可所谓“关心则乱” , 错误的教育方式 , 会让孩子长大后的人格并不健全 , 甚至过早地开始出现心理问题 。
数据显示 , 近几年中小学生的抑郁年龄进一步降低 , 抑郁人数进一步增多 。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 , 而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 , 接近于成人 。

▲来自中信出版 , 作者阿信《5000万抑郁孩子背后 , 是2.5亿焦虑的父母:当家变得让人窒息……》
在电影里 , 马继业为了揭开父母长期骗自己的真相 , 在最后的高考上交了白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