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诺兰弟弟的美剧新坑,怎么填( 二 )


今日的世界之后 , 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末日寓言从来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想象力来源 ,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和灭世神话 。 值得注意的是 , 科幻时代来临之后 , 想象更增加了现实基础 , 世界末日的方式增加了很多种 , 磁极翻转、气候变暖、彗星撞地球、病毒和僵尸 , 都可能瞬间瓦解碳基生物文明 。
(图/《奥本海默》)
而自从两颗原子弹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 核威慑成为“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 退役的二战军人小沃尔特·M·米勒 , 在担忧中写出了《莱博维茨的赞歌》 。 小说中 , 未来世界毁于核战 , 一片荒芜 。 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挣扎求生 , 科技更是倒退到没有光和电的工业革命前水平 , 甚至连战争的真相都被遗忘了 。
[美
小沃特沃·M.米勒
《莱博维茨的赞歌》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4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 , 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是棍子和石头”。 配合爱因斯坦的名言 , 《莱博维茨的赞歌》中礼崩乐坏的废土景观 , 成了末日科幻作品的标配:避难所、科技考古、扭曲信仰、丛林社会 , 等等 。
小说第一章很多情节涉及对现代文明价值观的错构 , 这也是后启示录科幻的魅力之一 。 严峻的生存环境放大了人性中恶的部分 , 末日社会中 , 人们所熟悉的规则和意义都面临着挑战 。
现代文明退化成茹毛饮血 , 你死我活的原始社会 , 谁还想谈价值?(图/《现代启示录》)
第二和第三章才是小沃尔特·M·米勒议论的重心 。 借两场辩论 , 他探讨了现代文明的悖论:因为善于发明和利用技术 , 人类创造了了不起的文明 , 也掌握了毁灭大能 。 技术越发达 , 文明反而越脆弱 。
小说的结局并不像古老预言那般世人得救 , 而是地球再次焚于核子火焰 。 虔诚的米勒以一种近乎异端的姿态发问:人类的命运 , 注定是毁灭的轮回吗?
(图/《辐射》第一季)
《辐射》系列游戏中的著名台词“战争从未改变”(War war never changes.)即来源于此 。
黑岛、黑曜石(由黑岛遗老组成)、贝塞斯达这些响当当的游戏工作室都参与过《辐射》的制作 。 其中 , 黑岛、黑曜石工作室制作的《辐射1》《辐射2》《辐射:新维加斯》精气神最接近《莱博维茨的赞歌》 , 它们以繁复的主线、支线交织的剧情 , 阴暗粗粝的故事基调 , 和严肃的社会反思闻名 。
发售近十五年了 , 依然鲜有游戏能在叙事层面超越《辐射:新维加斯》 。 (图/《辐射:新维加斯》)
贝塞斯达工作室执掌的《辐射3》《辐射4》《辐射76》风格明显不同 。 玩家们时刻被提醒拯救苍生 , 重建文明的伟大使命 , 俨然废土上的超级英雄 。 《辐射》系列传统的怀旧气息依然延续 , 但宾·克罗斯比的歌声、色彩鲜艳的装饰主义建筑和波普艺术 , 把游戏氛围变得轻松俏皮了 。
马丁·斯科塞斯将超级英雄电影称为“游乐园” , 许多老玩家也借用这个说法批评贝塞斯达 , 认为《辐射》系列从此变得符合主流审美 , 失去了原本的特色 。 不可否认的是 , 宣扬文明重建的乐观主义精神确实为广大受众所乐见 , 让新版《辐射》取得了更好的商业成绩 。
开局一条狗 , 装备全靠捡
《辐射》的视觉风格以20世纪前中期的未来主义想象为基底 。 这个时间线的科技树也歪得清奇:人类已经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 , 却依然在使用真空管元件 。 这种复古未来主义风格又被细分为“真空管朋克”“原子朋克” 。
“真空管朋克”美学是什么?用阴极射线管和单色显示器的掌上电脑 。 (图/《辐射》第一季)
当然 , 这种“复古未来主义”风格一开始是出于无意的 , 年代久远的科幻作品今天再看 , 几乎全都显得复古又未来 。 20世纪的科幻电影就给过《辐射》很多启发 , 比如流行文化中废土视觉系的奠基者 , 电影《疯狂麦克斯》系列 。
《辐射》有很多直接搬运自《疯狂麦克斯》的彩蛋 , 比如麦克斯同款夹克、穿着冰球护具的匪帮、由小孩子组成的部落……《辐射4》发售之后 , 主角与狗子溜街的片段被盗用在了一些网页游戏广告中 , “开局一条狗”也成了梗 。
这张剧照启发了无数科幻艺术设计 , 比如《北斗神拳》和《辐射》 。 (图/《疯狂麦克斯2》)
令人血脉偾张的画面之下 , 《疯狂麦克斯》四部曲是个结构完整的科幻故事 。 先是能源危机让社会停摆 , 接着大战爆发 , 幸存者围绕宝贵的生存资源发生冲突 , 坏人总是占上风 , 好人总是侥幸生还 。 直到第四部 , 被压迫和被禁锢的人们终于揭竿而起 , 推翻了军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