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总裁”王中磊,也走到了如今这一步( 二 )



深陷其中的王中磊 , 非常喜欢经营人脉的感觉 , 逐渐成了小圈子里的“老大” 。
这帮人天天不好好学习 , 就是研究着去哪玩 , 玩什么 。
不过 , 在大家成绩退步的同时 , 王中磊的成绩却依旧出色 , 而且对艺术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 尤其是电影 。

本就有着深厚文化基础的他 , 洞察到即将起势的影视行业 , 心中暗生造梦之意 。
然而 , 当他扬言要投身于此 , 并展示自己的才华时 , 二哥王中军却用残酷的现实 , “你没钱”三个字 , 彻底击碎了他的那点野心 。
回到现实 , 王中磊选择了顺从 , 接受了家庭给予他的安排 , 到北京市物资部去工作 。

那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 , 即使挤破头也得不到 。
但这对于王中磊来说 , 那份工作却意味着乏味、无趣 , 拿着微薄的薪水 , 反倒给他带来了甜中带苦的感触 。
就在王中磊每日上班 , 如打卡般无趣时 , 他的二哥王中军从美国归来 , 手握十多万美金 , 怀揣着赚钱梦 。
两个人一商量 , 觉得自己开公司比“铁饭碗”强多了 。

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 , 正刮起一阵热风 , 王父也觉得海外归来的大儿子和小儿子的想法不错 , 不仅同意了他们的计划 , 还启动了自己的资源 , 为他们提供帮助 。
1994年 , 王中军与王中磊一拍即合 , 联手创建了华谊兄弟公司 。
于是 , 王氏兄弟正式扬帆 , 开始了影视行业中的传奇征程 。
二哥王中军抓大方向 , 小弟王中磊操持细节 , 初试啼声 , 便投资了《刮痧》和《防守反击》 , 结果大获成功 , 让他们荷包丰满 , 信心倍增 。
【“华谊总裁”王中磊,也走到了如今这一步】
然而好景不长 , 他们接下来孤注一掷投资了《荆轲刺秦》和《鬼子来了》 , 因对大导演陈凯歌和姜文的盲目信任 , 未做太多调查便投入巨资 。
可市场毕竟现实 , 优秀的电影并非必定赚钱 , 这两部影片让两兄弟遭受了几千万元的损失 。

这次失败 , 算是给他们敲响警钟 。
之后 , 他们对投资电影变得更加谨慎起来 , 而且王中磊和王中军也发现 , 单纯靠投资电影挣钱根本不够 。
真正想要赚钱的话 , 还是得参与电影创作 。
但如此一来 , 投资和经营的风险自然就大了许多 , 一不留神可能就会一败涂地 。

因此 , 王中磊和王中军在制作第一部电影时非常慎重 。
拍电影的关键 , 就在于剧本和制作团队 。
好剧本好找 , 优质团队难求 , 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导演 , 一位导演可以直接设定电影的基础调性 。
两兄弟反复思考后 , 最终将冯小刚看作理想人选 。

那时的冯小刚 , 名声大噪 , 他每部执导的电影票房都备受瞩目 , 如《甲方乙方》便带来了过千万的票房收入 。
2001年 , 华谊兄弟公司开出400万年薪 , 以及3%股份的优渥条件 , 成功签下冯小刚 , 成为他们公司的御用导演 。

到了2003年 , 冯小刚用一部《手机》 , 给王氏兄弟彻底证明 , 选择他就是选对了 。
他执导的《手机》轰动全国 , 荣获国内票房冠军 , 华谊兄弟也借此机会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知 。

不久后 , 冯小刚再度献上新片《天下无贼》 , 票房再次过亿 , 让两兄弟笑得合不拢嘴 。
但华谊能够在行业中树起大旗 , 冯小刚并非唯一功臣 , 著名经纪人王京花的贡献 , 也不容忽视 。

2000年 , 王京花加入华谊兄弟 , 并引进了一大批优秀演员 , 比如范冰冰、周迅、陈道明等 。
这些演员为华谊的扩张 , 助推了很多 。
尽管王京花2005年离职 , 并带走部分艺人 , 华谊兄弟依然江山稳固 , 声名大噪 。

后来 , 王中磊也开始亲自监制电影 , 如《唐山大地震》等 , 票房和口碑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 吸引了不少观众 。
通过这些令人羡慕的成绩 , 王中磊成功达成名利双收 。
不仅票房收入旺盛 , 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 也是越来越大 。

2010年 , 王中磊被《南方人周刊》列入“最具影响力的50人” , 大放异彩 。
十年后 , 他又摘得华鼎奖“最佳制片人”荣誉 。
然而风生水起的事业 , 往往牵连着洪流般的绯闻 。

在那些电影明星的眼里 , 台前固然是光鲜亮丽的 , 但是到了台下 , 还是的求着王中磊这样的“大佬” , 给自己争取成名的机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