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不结婚的韩国人,都在玩命健身( 三 )


这一切还得从一台跑步机讲起 。
最早的跑步机雏形出现在19世纪 , 是英国监狱里为了强制犯人工作、打压罪犯躁动的工具 。 在目睹囚犯们无所事事、消极怠工的样子之后 , 出身于磨坊主家庭的威廉·库比特爵士深受启发 , 发明了一种大型的脚踏转轮 。
因为同时设计了手扶栏杆 , 犯人们必须紧紧抓住栏杆 , 以防止自己掉下去 , 同时持续不断奔跑作业 。 只要还有一名囚犯在爬 , 轮子就会继续移动 。

早期囚犯使用的跑步机——一种刑罚工具 。(图源:网络)
在威廉看来 , 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改造罪犯 , 让他们感受真正的工作 , 比如说抽水和研磨玉米 。 据说正常情况下 , 囚犯们每天在“跑步机”上步行约六小时 , 轻松燃烧超过2000卡路里 。 沃里克监狱记录最长的一次 , 囚犯连续奔跑了17个小时 , 相当于攀登了帝国大厦13次 。
由于这种“健身方式”过于残忍 , 精神崩溃的犯人不在少数 , 这种跑步机在1902年被废除 , 但在跑步机上消耗体力、锻炼身体的尝试却一直延续下来 。
等到1952年 , 心脏病专家罗伯特·布鲁斯博士发明了第一台电动跑步机 , 用来诊断心脏和肺部疾病 。 他让患者在跑步机上以一定的速度与坡度进行锻炼 , 另一边连接到心电图机上 , 通过心电图的变化来检测冠状动脉疾病的存在 。
这项研究重新发现了心脏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 改变了医生处理心脏病的方式 。 也让跑步机这样的器械渐渐从惩罚工具变成了一种对身体有益的工具 。
到了1960年代后期 , 机械工程师威廉·斯托布才发明出世界第一台大规模生产的家用跑步机 , 主张每天至少跑步八分钟 , 每周五次 , 以此来对抗上班族们久坐、不活动的现象 。
尽管价格高昂 , 1980年代 , 这款跑步机每年的销量是2000台 , 等到90年代中期 , 就已经达到了35000台 。 商业化的成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健康体魄的巨大需求 。 越来越多的健身器械被发明出来 。 哪怕它们还透着当年作为刑罚工具和医疗仪器的冰冷僵硬 , 但健身大潮已经从贵族白领席卷到普罗大众 。
韩国人“全民健身”的氛围 , 更是将这种“消遣方式”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 让人不禁追问 , 他们想要的究竟是健康 , 还是只是一具符合大众审美的躯体?

不睡觉去健身 , 一边健康一边焦虑
伴随着韩国“娱乐至死”的传播氛围 , 以及媒体对国民文化的夸张渲染 , 冰美式、不睡觉、双开门已经成为今天形容韩国人的三重刻板印象 , 或者说 , 也不全是“刻板印象”:
疫情期间 , 韩国防疫部门宣布放宽部分防疫措施 , 首要的便是放宽了咖啡馆与室内健身房在内的商家 , 将他们的营业结束时间从21时延长至22时 。 足以看出韩国人对咖啡与健身认真态度 。
为了落实“与新冠共存”的方针 , 韩国政府还重启了餐饮、旅行的9种优惠券 , 其中之一便是在在健身房等室内体育设施的使用费上每月优惠3万韩元(约157元人民币) 。
这种健身热潮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 一方面 , 国民确实获得了健康 ,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长寿国家” 。 而像《体能之巅》这样的节目的热播 ,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际对东亚人身体较弱的固有印象 , 尤其是对于东亚女性的印象 。
在节目中 , 拥有17年经验的现役健美选手金春理解释自己来到这个节目的理由:“老实说 , 我觉得以我的体格不去做些什么很可惜 。 ”现场的参赛选手看到她的身材都惊叹不已 , 认为这本身就已经是雕像 。

尽管健身过程如上刑 , 但热爱健身的人们却能从内啡肽的分泌中得到巨大的快乐 , 而且是一种更加规律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快乐 。 金钱、爱情、毒品和性——多巴胺带来的快乐被认为是一时的、短暂的、贪婪的 , 强调的是获得 , 而非拥有 。 而内啡肽带来的愉悦伴随着痛苦 , 却是持久的 。
【快乐|不结婚的韩国人,都在玩命健身】然而另一方面 , 这种身材焦虑也在席卷着每一个人 。 《朝鲜日报》的一项调查显示 , 有86% 的人认为“美丽的外表就是竞争力” , 这其中便包括完美的身材 。 韩国偶像工业的迅速发展无疑进一步刺激了这样的观念 。
在韩国 , 人从出生下来就在面对竞争 , 整个社会宛如一个大型竞技场——美丽、青春与活力都是武器 。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 加剧的贫富差距 , 人们相信 , 漂亮的外表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 得到更好的工作、与更好的对象约会 , 最后甚至成为他们实现阶级跃升的工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