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夫妻创业做什么好,适合没经验开店的10个项目!( 二 )


90后大学生吕和政治家孙坚结婚后,决定不做白领,做农民 。他们自己租地、建大棚、买种子 。因为不懂技术,他们没能播下第一批种子 。一整棚黄瓜烂掉,大白菜被蚜虫吃光,西红柿只开花不结果 。
后来通过学习和实践,他们组建了技术和管理团队,将传统农家肥与现代科学管理模式相结合,找到了解决方案 。2014年,陆夫妇在辽宁丹东客来多市场租了一个摊位,专门卖自家种的蔬菜 。他们把农场的种植情况拍下来,打印出来,贴出来给大家看,组织有兴趣的人去农场现场参观,提高消费者对无公害蔬菜的认知度和信心 。
目前,陆夫妇拥有客户4000余户,他们的农场还获得了有机农业认证和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 。
7 。“时差”是企业高管回乡种植的关键
梅万福是安徽芜湖县花桥镇花桥村人 。1999年从淮南联合大学毕业后,从业务员做起,很快做到区域经理,然后是销售总监,再后来是公司副总裁 。2005年结婚后,夫妻两人工资都不错,在温州买了房 。但考虑到他们只是在外面给别人打工,父母只有一个儿子 。在妻子的建议下,2007年他们决定回乡创业 。首先,夫妻俩在村子周围流转了154亩土地种植无籽西瓜 。加上购买农资和投资基础设施,他们第一年就投入了70万 。
梅万福夫妇除了擅长增加产量,还擅长制造“时间差”,种植市场上没有的农产品,从而获得市场的青睐 。2013年,梅万福在芜湖县成立了能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31户农民开展蔬菜种植,为他们提供种子繁育、生长管理、产品销售一站式服务,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
目前,梅万福夫妇已流转土地538亩,其中大棚地220亩 。2014年蔬菜478万斤,年产值630多万元 。扣除各种费用,去年净收入79万元 。
80、80后情侣学习飞防技术,收获颇丰
姚文凯,一对80年代出生的夫妇,种了300多亩水稻,养了100亩小龙虾,家里有收割机和拖拉机,还成立了合作社 。
作为一个大农民,姚文凯发现现在在农村禁毒很不方便,而且很难找到禁毒的劳动力 。他觉得以后对飞防的需求会更大 。于是,姚文凯夫妇学习了飞防技术,拿到了飞防证,还买了植保无人机,帮用户做统防统治作业 。
除了接我们村的飞防业务,姚文凯还接其他地区的飞防订单 。虽然风餐露宿,起早贪黑,整天在田间晒太阳,风餐露宿,很辛苦,但也很有收获 。比如1200多亩小麦,每亩7块钱,夫妻俩两天就能收入近3000元 。
9 。香蕉农夫妇变成了火龙果种植者
于阿姨和恩叔以前是蕉农夫妇,后两人成了火龙果种植户,现在年收入40万 。
对于广东东莞麻涌人来说,香蕉不仅是当地的特产,也是当地人的重要收入来源 。所以当地有大量种植香蕉的人,导致香蕉卖不出去 。于阿姨和恩叔因为这个问题一直想转型 。2005年,于阿姨和恩叔叔开始尝试种植火龙果 。虽然一年后他们嫁接火龙果苗成功了,但是果实太小,效益自然不好 。
后来,夫妻俩经过7年的努力,在早期种植中多次改良土壤质量,加强肥水管理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管理,他们种植的火龙果硕果累累 。种植面积也从原来的小片扩大到80多亩,开设了麻涌第一家火龙果果园 。夫妻俩觉得种植业比较单一,决定跨界做休闲农业 。火龙果园里种了四季都能摘的芒果,还养了一些甲鱼,种了一些蔬菜,建了小木屋,发展了农家餐饮 。单一的火龙果园改造成吃喝玩乐的休闲农庄,最后变成多元化的农业生态园 。
10、80年后,种菜夫妻年收入50万
魏是个农民 。高中毕业后,他选择在南方创业 。一开始选择了电子行业,从基层逐渐成为一名技术员 。通过不断学习新技术,我逐渐成为一名工程师 。因为技术和经验的提高,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靠自己的努力小有成就 。
2012年,魏和他的妻子打算利用家乡的土地成为互联网菜农,但在花了两年时间后,他们发现他们种植的任何东西最终都失败了 。在经历了这些挫折后,魏认为只有安全、绿色的蔬菜才有市场,于是魏通过个人对技术的掌握和对新技术的不断学习,最终建立了自己的菜园 。后来,魏还带动当地村民自主创业,成立了新的农业种植公司,采用温室技术和追溯体系,保证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
【/s2/】魏凭借蔬菜大棚技术优势,“巧打时间差,错峰上市”,专注武汉10月至次年4月市场 。[/K0/]当前期间 。早春,他的大棚里以黄瓜、豇豆、薯尖、红甘蓝为主,占地200多亩,有300个钢大棚 。秋豇豆和茄子是晚秋的主要作物,面积150多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