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港片40年的分合纵横:嘉禾,新艺城,邵氏,三足鼎立,平分天下( 三 )



邹文怀把原本的雇佣关系变成了合作伙伴的模式 , “嘉禾”不真正参与影片的制作过程 , 更多的是担任投资者的角色 , 并负责院线的公映和发行 。
电影上映后 , “嘉禾”按比例跟大家分成 。
用邹文怀自己的话来说:“这在外国是很常见 , 也是很普通的 , 但在中国 , 我想大概是一个创造 。 ”
就这样 , 在邹文怀帮助李小龙成立了“嘉禾”的卫星公司“协和” , “嘉禾”负责投钱 , 李小龙负责独立制片 , 赚到的钱 , 两人55分城就是了 。 此番双雄联手 , 再创票房纪录 , 李小龙从此进军国际 。 而嘉禾的“独立制片”也更进一步 , 成了“嘉禾崛起”和开创香港电影上世纪80年代辉煌的重要基础 。
“如果没有李小龙 , 也许三十年前 , ‘嘉禾’这个名字就早消失掉了 。 ”多年后 , 邹文怀的慨叹道 。

就在嘉禾和李小龙的合作 , 一路高歌猛进 ,
意外发生了 。
1973年7月20日 , 李小龙去世了 。
邹文怀 , 在悲痛之余 , 又手忙脚乱的寻找着下一个“李小龙” , 可结果都不理想 , 而邵氏李翰祥的风月片倒是很热闹 , 占据了大半壁票房市场 。
那会 , 人们都觉得“嘉禾”要倒塌了 ,
邵氏却又给“嘉禾”送了一次温暖:邵氏拒绝了索要“独立制片和票房分账”在内签约条件的许冠文 。
许冠文 , 转头就去了嘉禾 。

邹文怀不仅答应了许冠文的“独立制片 , 票房分账”的要求 , 还协助许冠文成立了卫星公司 。
许冠文也没有辜负邹文怀的期待啊 , 一部《鬼马双星》打破了李小龙此前电影的所有票房记录 。
嘉禾因许冠文 , 再一次获得了跟“邵氏”竞争的雄厚资本 。 邵逸夫也在后来很多年很懊恼 , 他说这一生错过了两个人 , 一个是李小龙 , 一个是许冠文 。 如果没有错过 , 邵氏的结局不会是这样....
但 , 历史没有如果 ,
嘉禾成功的原因不止是拥有“李小龙”和“许冠文” , 而是他所开创的“独立制片的拍摄制度” , 给了那些没背景没资本的电影人前所未有的弹性 , 也成就了无数巨星和“嘉禾”之间的良缘 。

在那些年 , 成龙的“威禾”、元彪与元奎的“泰禾” , 洪金宝的“宝禾”都跟“嘉禾”的卫星公司 , 是平等互利的模式 , 带来了彼此的真诚 。
后来邹文怀对自己开创的“独立制片制度”说:“其实我没做什么 , 我只是觉的得 , 有钱大家一起赚 , 大家少赚点没关系 , 总好过大家都没得赚 。 ”
邹文怀的“独立制片”改变了一切 。
到上世纪70年代的后期 , “嘉禾”和“邵氏”正式形成了双雄争霸的局面 , 且比邵氏还要大一头 。

所谓 , 没有永远的敌人 , 只有永恒的利益 。
在80年代开始后 , 嘉禾和邵氏开启了“双雄”联手的时代 , 而随着邵氏的业务逐渐全面转向电视行业 , “嘉禾”成了真正的香港电影的霸主 。
事业基础已经趋于稳固时 , 嘉禾进军国际 。
邹文怀把许冠文和成龙有计划的推向了好莱坞 , 但起初的“国际化”差强人意 , 而在就此时 , 本土的“新艺城”的电影公司崛起了 , 就跟过去“嘉禾”挑战“邵氏”一样 , “新艺城”挑战了“嘉禾”的权威 。

新艺城在短短十年间 , 就形成了跟“邵氏兄弟和“嘉禾”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 它的票房影响力和号召力 , 甚至让邵氏和嘉禾联手才能抗衡 。
多年后 , 邹文怀还是很感叹:“幸好 , 新艺城只是一家卫星公司 , 还需要依靠着金公主的资源 , 否则香港电影史的历史 , 早就被改写了 。 ”

新艺城的诞生 , 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 。
1978年 , 麦嘉和黄百鸣 , 石天一 , 一拍即合成立了“奋斗电影公司” , 拍一些小成本的诙谐喜剧 , 小成本 , 高回报率 , 运营的相当不错 。

1980年 , “奋斗电影”的成绩吸引了“金公主”老板雷觉坤 , 雷氏是香港的第三大电影商 , 但是呢 , 他们的主营业务并不是电影 , 而是巴士以及跨行业的投资 , 因此 , 虽然雷觉坤坐拥香港第三大的院线 , 但是金公主并不拍片不发行 , 主要以发行外语片为主题 , 或跟“嘉禾”和“邵氏”合作发行 。
但是70年代末开始 , 随着港片的崛起 , 外国片没人看了 , 以发行外国片为主要业务的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 而“嘉禾”也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 “邵氏”也转去了电视 , “金公主”影院经常没电影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