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汉乐府翻译和赏析?《长歌行》汉乐府古诗和翻译是什么( 四 )


读这首诗 , 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 。因此 ,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 , 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 , 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 , 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 , 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 , 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 , 不要虚度光阴 , 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 , 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 , 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
Q5:《长歌行》汉乐府古诗和翻译是什么?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
青青园中葵 , 朝露待日晞 。
阳春布德泽 , 万物生光辉 。
常恐秋节至 , 焜黄华叶衰 。
百川东到海 ,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
《长歌行》(汉乐府)翻译: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 , 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 , 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 , 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 , 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 , 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

作者:
长歌行 , 是《汉乐府》诗集中的一篇 , 作者不可考 。
汉武帝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 ,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 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 , 后世就叫“乐府诗” , 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 , 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 不同于《诗经》的是 , 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 , 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 , 由杂言渐趋向五言 , 采用叙事写法 , 刻画人物细致入微 , 创造人物性格鲜明 , 故事情节较为完整 , 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 , 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 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 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
赏析: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 , 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 , 说明光阴如流水 , 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 , 要珍惜青春年华 , 发愤努力 , 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 , 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 , 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 , 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 , 人生也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 , 让青春白白地浪费 , 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 , 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 , 出言警策 , 催人奋起 。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 , 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 , 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 , 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 , 在朝阳下闪着亮光 , 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 , 写到整个自然界 , 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 , 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 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四句 , 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 , 实际上是借物比人 , 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 , 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 。这样 , 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 , 即所谓“兴而比” 。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 , 转眼春去秋来 , 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 , 到了秋天 , 它们成熟了 , 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 , 丧失了活力 。人生也是如此 , 由青春勃发而长大 , 而老死 , 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 。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 , 其中一个“恐”字 , 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 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 。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 , 时光像东逝的江河 , 一去不复返 。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 , 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 , 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 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 , 结束全诗 。这个推理的过程 , 字面上没有写出来 , 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 , 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 。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 , 秋天自能结实 , 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 。万物经秋变衰 , 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 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 , 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 , 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调动读者思考 , 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 , 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 , 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 , 深沉含蓄 , 如洪钟长鸣一般 , 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 , 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 , 徒叹奈何 , 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