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向认同的转变:美国内战期间国内的德意志裔做了哪些贡献?( 二 )
交通的发达、移民人个人情感的驱使等等也都是大量德意志裔移民美国的原因 。
德意志裔对美国内战的贡献
在联邦军队中,德意志人和非裔美国人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两个群体在特定时期都起到了关键作用:黑人的贡献主要在战争的后期,而德意志人则是在战争初期贡献很大 。
内战爆发后,边界州的倒向与战争的胜败息息相关 。马克思早已明确地指出:
文章插图
“整个战争是以各边界州为转移的,谁得到它们,谁就支配联邦 。”
因此,南北双方都努力争取对边界州的军事和政治占领 。
四个边界州:特拉华、马里兰、肯塔基和密苏里都遭到了南方分离主义分子的袭击,各州对是否留在联邦内也摇摆不定,但最终广大民众反对分裂,拥护联邦,特别是居住在边界州的德意志人,他们在其中对维护联邦统一做出了贡献 。
密苏里州是一个边界奴隶州,占领密苏里意味着得到密西西比河西部的重要战略阵地 。因此,密苏里州的形势在内战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丧失了它将是北部的重大灾难 。而密苏里州州长克利伯恩·杰克逊是一名坚定的分离主义者 。
在州长的指示下,密苏里州拒绝为联邦征召志愿兵,并积极抢占军事重地——圣路易军火库,为脱离联邦做准备 。圣路易的人民,特别是该市的许多德意志工人挺身出来反对脱离联邦 。正是由于德意志裔的阻挠,密苏里州在内战之初未能及时加入南方邦联 。
除了维护联邦的稳定性外,德意志裔还在抵抗南方邦联的战争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大批德意志裔将领积极投身镇压反叛战争 。比如魏德迈吗,他在内战发生数日后就来到密苏里州成为了弗里蒙特将军的技术参谋,在修筑要塞的工程中出力很多 。
而英勇无畏的德意志裔战士同样也是北方联邦胜利的重要保障 。内战时期的美国北方军队士兵的三分之一都是德意志裔,不难想象,在美国内战中如果没有德意志裔士兵的贡献,那么现今的美国将是怎样的混乱 。
历时四年的美国内战是一段充满痛苦和磨难的时期,身在异国的德意志移民比本土美国人遭遇的苦难更加残酷,他们远离亲人,面对死亡和孤独,甚至是本土人的偏见和诽谤 。但是,在战场上他们没有丝毫的退缩,即使牺牲巨大也不曾后悔过 。
南部同盟最高军事指挥官罗伯特·李曾说:
文章插图
“如果抛开联邦军队中的德意志人,我们会很容易击败北方佬 。”
可见,有着军事传统的德意志移民及其后代在美国内战中为北方联邦军的胜利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
美国内战促进了德意志裔的民族认同与融合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接触,一方面可以产生相互的吸引和尊重,但也普遍面临着冲击和摩擦 。在一段时间内,德意志人和本土美国人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德意志裔对本民族的认同感难以突显出来 。
美国白人对其他民族的偏见由来已久 。在内战发生的前二十年,大量白人上街举行反移民活动 。甚至在内战时期,联邦新闻媒体也将战争的失败归结于德意志裔的懦弱 。德意志裔的士兵待遇也极差,他们通常是最后一批吃饭、最晚一批接受治疗的士兵 。
文章插图
但是德意志裔在内战中表现出了对美国的忠诚,并肩作战、甘苦与共的经历增进了本土美国人对德意志裔的认识和了解,“懦弱的德国佬”也没有再出现于英语报纸中 。
内战后,德意志裔与美国本土民族文化的融合更深了 。
首先,语言方面受到了改善 。德意志人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极为珍视,身在美国的他们并没有放弃本民族的语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密集而居,开设德语学校,推广使用德语 。
但是内战的爆发打破了他们封闭平静的生活 。因为战时的需要,德意志人和美国人的接触机会增多 。这种由接触产生的美国化过程,在语言的变化上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来 。比如德意志裔士兵将自己的名字以美式英语的发音进行改变 。
其次,和语言一样,德意志裔的社区生活也受到了美国内战的影响,他们的社区生活有一个“封闭的孤岛”转变成了“开放的殿堂” 。
内战前,随着德意志裔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聚居地区的相对集中,他们在美国构建起一个个功能齐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德意志裔社区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仅可以从民族商店买到生活用品,也可以在休闲时间参加德意志裔人举办的社交活动 。
推荐阅读
- 车晓|反向输出,韩国将翻拍白敬亭、赵今麦《开端》,又一国产IP将韩化
- 围墙大门风水朝向凶吉解析! 大门朝向风水
- 向太|向太晒香港豪宅,屋内陈列摆放太豪华,名牌包包映入眼帘
- 谭松韵|《向风而行》即将开播,王凯谭松韵CP感足,剧情新颖有看点,要火
- 欧美明星|科比大女儿近照曝光,性感成熟完全大变样,身材风韵向瓦妮莎靠拢
- 谢可寅|蔡徐坤谢可寅恋情疑曝光!被扒出多个同款,四条线索指向性明显
- 利用QQ群快速打造双向数据库的玩法 qq群数据库
- 刘銮雄|刘銮雄17岁女儿带妈妈出海,开爸爸送的上亿游艇,握方向盘好兴奋
- |逆向思维:普通人赚钱,你就必须要了解金钱背后的真相
- 经常对你说这些话的男孩子,多半是在向你发出求爱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