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激素的调节 激素调节( 二 )


2.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
【通过激素的调节 激素调节】
(资源网1)正常血糖含量:0.8 ~ 1.2g/L(或80 ~ 120mg/dl) 。
(2)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调节通过体液调节发挥作用 。血糖调节的中心在下丘脑 。
(3)在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发挥作用,其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平衡中起主要作用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但升高血药浓度的激素不仅仅是胰高血糖素,还有肾上腺素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有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有协同作用 。
(4)下丘脑对胰岛细胞的作用是通过相关神经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 。
【案例分析】糖尿病 。
1.病因:因胰岛b细胞破坏或功能衰竭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 。糖代谢紊乱 。
2.症状:患者除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外,还有高血糖、尿糖症状 。(三多一少)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会出现高血糖和糖尿病,是因为患者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得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细胞内的氧化利用成为障碍 。此时,肝脏释放并由非糖物质转化而来的葡萄糖增加,导致高血糖 。由于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患者总是感到饥饿,吃得更多 。多吃会进一步增加血糖的来源,从而增加血糖含量 。当血糖含量高于160 ~ 180 mg/dl时,糖就会从肾脏排出,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排泄大量糖分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导致多尿、口渴、饮酒过量的现象 。由于糖的氧化和供能障碍,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身体逐渐消瘦、消瘦 。

糖尿病的症状与病因——“三多一少”现象辨析 。
(1)多吃: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进入组织细胞障碍→细胞内有效糖减少→氧化分解障碍→能量 。
供给不足→饥饿→多吃 。
(2)多尿:尿糖的同时,带走了大量水分,导致多尿 。
(3)烦渴:血糖含量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下丘脑渗透压受体兴奋→大脑皮层口渴→饮水增多 。
此外,多尿也会导致多饮 。
(4)减肥:糖氧化供能受阻→体内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身体越来越瘦,体重下降 。
(5)治疗:饮食调控结合药物 。
【易错分析】解读餐后三曲线变化 。
餐后血糖、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相对变化如图所示 。根据曲线:

(1)血糖浓度高时,能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能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 。
(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维持血糖平衡 。
3.温度调节 。

(1)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是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必须是在“身体产生的热量等于身体散发的热量”的条件下 。
(2)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 。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和能量释放 。人在安静的时候,内脏主要产热,其中肝脏产热最多 。骨骼肌是运动中主要的产热器官 。
(3)热环境下体温调节的效应器:汗腺、毛细血管等 。人体处于高温环境时,出汗是散热的主要方式 。
(4)在增加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促进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改善代谢增加产热 。它们属于协同关系 。
(5)“寒颤”是指骨骼肌不自觉的颤抖,“鸡皮疙瘩”是指站立肌肉的收缩,两者都是增加产热的方式 。
4.水盐平衡的调整 。

(1)压力感受器和水盐调节中心位于下丘脑;口渴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参与水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
①口渴和饮水的产生:下丘脑渗透压受体→大脑皮层→口渴和主动饮水的产生 。
②水重吸收:下丘脑渗透压受体→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
(2)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主要由肾脏来实现 。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 。抗利尿激素靶向的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
(4)人体内没有绝对的“水太多”或“水太少”,水平衡被打破,意味着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 。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被称为神经分泌细胞,可以传导神经冲动和分泌激素 。
(1)下丘脑在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