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在电影圈逐渐落寞的黄渤,正在其它圈子里“玩”的风生水起( 三 )


不过这些在黄渤父亲眼里的“不务正业”倒是给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黄渤未来能在综艺、电影里随时来一段的音乐、舞蹈 , 就是早期就打下的基础 。

他和朋友还成立了歌唱组合 , 放学后就去演出 。 后来在全国“走穴” , 去广州、北京驻唱 。 演出的价格还算蛮高的 , 一场一两千 。 而且他们自己做演出服 , 自己卯牛仔裤上的铁钉、五角星 , 玩得无比快乐 , 也无比满足 。

当然 , 收入和欢乐也伴随着艰辛 , 装着演出服的箱子重达80斤 , 赶火车的时候怕来不及就扛着箱子跑 。 一天换一个地方 , 四处奔波 。 有时候演出完 , 也得不到相应的报酬 。 或者需要陪老板喝十几瓶啤酒才能结到账 。 那些经历后来都变成了他的创作素材 。
这段日子在黄渤的回忆里变得异常美好 , 大家一起挣钱 , 平分收入 , 类似于“乌托邦” 。 一起吃饭 , 一起玩耍 , 把青春过得淋漓尽致 。

他很珍惜朋友 , 也很少主动说散场 , 得了个外号叫做“熬败” , 熬到所有人都走了 。 他其实是想要照顾到所有人 。
他早早地经历了世间冷暖 , 却从来没有一句抱怨 , 那些巡演道路上的“阻碍” , 抵不过他和同伴玩在一起的决心和快乐 。
网上有很多说他高情商的案例 , 比如他回应别人说“黄渤丑”、“黄渤怎么不穿裙子”、“黄渤穿睡衣主持”等 。 他的回答恰到好处 。

乍一看 , 似乎是他天生幽默 。 细细品尝 , 其实是一段“辛酸历程” 。 幽默是在什么时候体现?化解尴尬的时候!
黄渤承认自己小时候不算幽默 。 尴尬的时候多了 , 慢慢就学会自我解嘲 , 于是形成了大家看到的“幽默” 。

人生会经历许多苦难 , 在黄渤的眼里 , 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 人们总说黄渤情商高 , 其实是他经历过太多了 。 一个人经历得多了 , 又善于观察和总结 , 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恰到好处的应对方式 。

这种方式说不上好或者不好 , 但是对黄渤来说是他慢慢适应的结果 。 如果说黄渤一开始就懂得高情商 , 也就不可能“搞不定”自己的父亲 。
《极限挑战》里面 , 他也是矛盾化解者 。 遇到激烈的冲突 , 就圆滑地回避掉 。 因此 , 他很难和人产生冲突 , 这也是他无差评的基础 。

黄渤的内心一直想要回应所有人的期待 , 父母、导演、观众 , 所以他做什么都很卖力 。 而卖力又显得苦哈哈的 , 于是进化出来了“玩的心态” 。
全力以赴 , 做到极致 , 而对结果降低期待 。 黄渤认为最好的位置是第四:有适度的压力 , 有一定的高度 。 第四 , 是黄渤给自己的定位 , 非常自洽 。

他学唱歌、舞蹈、配音......每一样都拿得出手 。 虽然不至于第一 , 但是非常符合他“天下第四”的标准 。

从日常中玩出新高度
要想得到认可 , 就不能拒绝 , 要努力多做成功的事 。 这在黄渤早年的作品中非常明显 。 他对任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 也要拼尽全力 , 做到他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 。
黄渤虽然害怕失败 , 但是他又对某些看似注定失败的挑战跃跃欲试 , 就当去玩玩嘛 , 即便失败也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里 。 他去演话剧《活着》、参演《西游·降魔篇》 , 这些挑战里面前有葛优后有周星驰塑造的经典 。
当年 , 周星驰请黄渤筹拍电影《西游·降魔篇》 。 结果前两次助理打电话给黄渤都被拒绝了 。 因为对黄渤而言 , 周星驰演过的孙悟空真的是难以翻越的“大山” 。

第三次 , 周星驰亲自上场 。 周星驰问黄渤 , “如果你自己去演 , 会怎么演孙悟空?”然后 , 黄渤开始说他脑海里的孙悟空应该是怎样怎样的 。 结果早已经入了周星驰的“圈套”!
看来还是周星驰“老辣” , 一出面就抓住黄渤的“七寸”——想要一些自由创作的空间 , 当然关键还是“好玩” 。

在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 , 黄渤带着舒淇跳舞的那一段 , 圈粉无数 。
那时候 , 黄渤以为咔停了 , 自己在那里带着舒淇即兴跳舞 , 十分妖娆 。 而周星驰最后把这一段剪辑放进了正片 。 很多人看电影的时候会发现 , 怎么舒淇和黄渤都笑场了 , 而文章在旁边不知所措 。

演了十年的电影之后 , 黄渤开始构思一个寓言故事 。 2018年 , 他导了《一出好戏》 , 讲述一群人“荒岛求生” 。

这部电影有很多层解读 , 黄渤想要展示丰富度 。 而在细节处理上 , 又充满了艺术性的转折 。 就如舒淇戴上花环的那个场景在荒岛争斗的环境中真的是无比美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