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制度详解 科举制度( 三 )


三、考试阅卷:和现代一样 , 古代考试后最重要的程序当然是阅卷 。而且古代的阅卷程序比现代多 。古代科举考试为了防止作弊 , 保证公平 , 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
懂得生活这个词 。隋唐时期 , 科举处于起步阶段 , 没有系统的阅卷制度 , 批卷方式也相对简单 。阅卷时 , 考官只需在答对的试卷上大大写一个“通”字 。在答案错误或没有答案的试卷上 , 一个“不”字被认可 , 考生的命运就在那一刻被定格 。因为程序简单 , 管控不严格 , 为考生录取提供了“便利” 。在当时 , 士人是否成功与他们的成就关系不大 , 而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声望和人际关系 。因此 , 考场外成为考生发挥“余力”的关键 。入学考试前 , 很多考生拿着自己的名作 , 专门去拜访著名政要 , 希望得到大人物的推荐 , 然后顺利通关 。结果 , 这种“跑报纸”的风盛行了一段时间 。因此 , 阅卷有明显的局限性 。
粘贴名称封装 。宋朝以后 , 科举非常流行 。随着名额的扩大和科举地位的提高 , 考试领域的作弊现象也随之产生 。考官阅卷作弊给科举之风带来了负面影响 , 阻碍了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道路 。为了改变学术风气 , 完善科举制度 , 政府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阅卷程序 。据《宋史选》记载 , 淳化时期 , 为了“革除考官之巢之弊” , 在靖的建议下 , 实行了“贴名考校”的方法 。监考人员卷好卷后 , 先将试卷交给封官 , 将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全部叠在试卷上 , 用空白纸盖好封纸 , 在缝补处盖章 。这是第一个叫“贴名”的程序 , 类似于现代高考的装订和密封 。阅卷人员根本不知道他们在看谁的试卷 。
由专人抄录 。但是 , 在官场腐败的情况下 , 即使试卷被封存 , 仍然有一些肆无忌惮的考官 , 他们胆大妄为 , 通过识别考生的笔迹来作弊 。因此 , 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 赵恒、宋真宗下令成立医院进行抄写 。考试由藏书家抄 , 俗称“抄官” 。考官通过抄写副本给试卷打分 。这种做法就是“换书” 。把试卷推到最上面 。为防止誊写员造成麻烦 , 规定誊写员不得携带墨水笔 , 誊写用的纸张数量和墨水颜色要一致 , 统一使用红色朱砂笔誊写试卷 。考生的原卷因为是用黑墨水写的 , 所以被称为“墨卷” 。转写的论文都是用红笔写的 , 所以被称为“朱娟” 。如果违反规定 , 代表他人改变立场的人将在被发现后受到严厉惩罚 。所以 , 今天流传下来的试卷不是考生的笔迹 , 而是古代文士的书法资源网 , 也就是“誊写人” 。
一层一层读 。抄完了也要看 。所谓“校对” , 就是今天的校对 。读者将墨卷和朱卷交给读者校对 , 看抄写是否有错误 。校对后 , 读者要在试卷上盖章 。然后进入真正的阅卷流程 。首先 , 试卷被收集并分发给阅卷人员进行阅卷 。试卷是在考官和考官的监督下通过抽签的方式发放的 , 所以考官不知道换了哪个考生 。阅卷人员会将初读后喜欢的试卷推荐给同一个考官 。这类论文称为“推荐论文” 。和考官 , 也就是副考官一起 , 他会在自己喜欢的试卷上认可一个“拿”字 。写有“拿”字的试卷被批准后发给考官 。如果考官也喜欢 , 卷子上会批一个“中”字 。考生的命运终于决定了 。
再验证卷 。阅卷程序虽然繁琐 , 但在阅卷过程中 , 考官的主观因素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潜在的黑幕 , 不仅影响了考生的成绩 , 还有一些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被不负责任或渎职的阅卷工作人员漏掉了 。因此 , 一些责任心强的主考人员会对没有考过的“掉卷”进行抽查 , 主考人员也有权阅读副主考人员没有“拿走”的推荐试卷进行审核 。此外 , 还有一个更人性化的规定——允许不及格的学生检查试卷(相当于现在的高考成绩复试申请) , 这也是监督阅卷工作人员的好办法 。如果对优秀的试卷评判不周 , 考生一旦上访 , 麻烦就大了 , 责任人会受到法院的处罚 。古代阅卷程序复杂 , 由专人负责监督 。因此 , 每个环节至少有6名负责人在每个朱娟上签字 。抄写者和学生的姓名和籍贯也要留在墨卷的最后 , 并做好标记 , 以便检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