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琦|不看白景琦的主角光芒,《大宅门》里最惊艳的,是这4个“奇人”( 四 )



白三爷不是一个十足的恶人 , 但确是有名的墙头草 , 哪里有利益就往哪里倒 。 在这样的表面下 , 暗藏的是白三爷没有明确是非观、不思进取、道德感底的内在心理 。 白三爷这种我行我素、万事只求开心自在的性格 , 与他是白家小儿子的排位息息有关 。

在医药世家出生 , 白三爷性格里有公子哥儿的浪荡 , 和自小衣食无忧的从容 。 又因为是家中最小的儿子 , 白三爷不必承担起家族大任 , 因此没有什么责任感和大局观 。 再有母亲的偏爱 , 白三爷懂得嘴甜好办事 , 最擅长的就是用“糊弄学”哄骗老太太 。

按理说 , 若不是生在乱世 , 白三爷生下来的唯一目标就是——好好活着 。 正经生意他一窍不通 , 吃喝玩乐样样拿手 , 人情世故信手拈来 。 作为生活的实践派 , 他走在潮流先锋 , 追求极致的体验感 。

所以 , 要用一个字来总结白三爷的的处世之道 , 我想就是用“混” 。 混日子 , 混人际关系 , 混点好处 。 白三爷与宫里的太监关系好 , 还能同台一起唱戏 , 拥有过硬的人际关系 。 就算是与白家结仇的王爷府 , 白三爷也能找到臭味相投的一位 , 一起做生意 。

白三爷是“混” , 是没有一个纯粹立场、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精致利己者 , 不是一个完全的恶人 。 白三爷不是大仁大义之人 , 他也从不宣扬这一点 , 也不算是一个小人 。 当二奶奶摆事实、讲道理 , 让他认清局势和顾全家族 , 白三爷也能在摘匾的危急关头站在白家那一方 。 二少奶奶晚年 , 白家即将面临更朝换代之际 , 明白无利可图的他不再捣乱 , 选择明哲保身 。

此外 , 他的存在还有一个妙用——在气氛尴尬时救场 , 总出现在合宜的时机充当润滑剂 。 例如 , 二奶奶过大寿 , 白玉婷在此时提到万筱菊 。 有人惊讶、有人看戏、有人避之不及 , 白三爷却能用三言两语 , 阻止局面向不可挽回的地步发展 。

在结局离场时 , 白三爷依旧“混”了一把 。 为了不让白景琦落得个汉奸之名 , 百草堂受世人唾弃 , 他提出自己出面来做伪药行商会的会长 。 在就职典礼上 , 白三爷喝着红酒 , 却怒斥日本人和汉奸 。 他嘱咐晚辈们别当亡国奴 , 吃下大烟膏 , 用生命为看客敲响警钟 。

“混”了一辈子的白三爷就这样死了 , 自始至终他没有剖白过自己的忠孝节义 , 但我们都知道他心中有一块不可撼动的坚守 。

白三爷的人生经历 , 无疑是整部剧中最丰富多彩的 , 担过骂名也有过美誉 。 被尊称为三爷 , 也被吓尿过裤子 , 是全剧的“挨打戏”担当 。 这个几乎贡献了全剧所有笑点的角色 , 留下过无数“名场面”、“名台词” 。

他过得是最有血有肉的人生 , 人物弧光体现的最为完整 , 时隔多年观众印象最深的往往也就是白三爷 。 而爱戏的白三爷回顾自己一生之时 , 想必也会对这场人生如戏 , 赞一个好极吧 。

《大宅门》中的四个角色——二奶奶、杨九红、白玉婷、白三爷 , 都让我各有所爱 , 但他们却截然其他 。 在乱世中讨生活 , 没有一个通用的不二法门 。 其他角色的其他出身、其他境遇、其他地位 , 让他们有应对人生的其他态度 , 也收获了其他的结局 。 从角色的层面说 , 我们会为他们的经历惋惜、落泪 , 甚至是不平、愤怒 。 但从故事的层面说 , 其他人物的刻画和剧情的发展精彩纷呈 , 我只想拍手叫好 。 这 , 也是《大宅门》成为一部优秀群像剧的重要原因 。

青石电影|雀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