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宁王之乱的是谁,王阳明打仗平定宁王叛乱-( 二 )


但这个时候你跟我讲安全运输法则?军事面前,没有任何法则,完成任务是唯一法则 。
王阳明一把拔出剑,要把船夫斩了祭天 。
还是大家苦劝,说这个事情杀人不好,等会还得靠他开船 。
但王阳明盛怒之下,还是把船夫的耳朵砍了下来 。
为什么王阳明这么愤怒呢?就是因为知行合一 。
表面上大家都着急,但是可能有的人心里有侥幸,说不定宁王造反,根本没空管我们呢,迟一点也没关系嘛,明天太阳出来再走也不迟 。只有王阳明是真正清楚的,他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有任何侥幸心存 。你知道有危险了,还不行动,那就不是真正的知,真正知道了,就必须马上行动 。
船终于开了起来 。
开了二十里地,王阳明突然说:停,停 。
又有什么事?
船太慢了 。
因为是大船,行进速度很慢 。
那慢一点开也是开啊,宁王的追兵不会这么快吧 。
如果这样想的话,说明你的知行合一就没有学到家 。发现问题不去解决问题,寄希望于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比如船慢,不去解决,只是希望对方也慢,那就不叫知行合一 。知道船慢,那就想办法解决,这才叫知行合一 。
王阳明下令,赶紧去找商船,换船开 。
商船找来了,王阳明换了船 。这时候,王阳明把自己的衣服取出来,吩咐放到大船上去 。
为什么呢?
“等下追兵来了,你总要给他们一点交待吧 。”
王阳明连追兵的需求都想好了 。要是追兵来了什么都没有,他没有办法回去复命,肯定穷追不舍,如果扔下两件衣服,他可以拿着回去交差,追捕的心自然就松了 。这也算是金蝉脱壳之计吧 。
吩咐完这一切,王阳明又指着官船前的罗盖,这个东西得带上 。
为什么啊?
呆会去了吉安府,我们怎么证明自己?
大家恍然大悟,七手八脚把这个罗盖给取下来,放到商船上 。
应该留什么,应该带什么,紧急关头,王阳明一丝不乱,心里特别的清楚,而且全部都转化为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 。
一路上,王阳明经过临江府,临江知府热情出迎,看他坐的商船不舒服,提议给他换条好的官船 。
王阳明马上拒绝了 。自己坐的商船就是绝佳的保护,换官员?再舒服也不换 。
到了新淦县,这个县的县令平时很关注操练兵马,热情邀请王阳明留下来 。我这城里有兵,宁王追兵来了也不怕 。
王阳明同样拒绝了:你的心意是好的,但你这个弹丸小地,不堪用武 。
王阳明这一路逃亡,思路非常清楚 。
在他极为高效的行动力下,王阳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吉安府 。当时吉安府已经戒严,城门紧闭 。王阳明把自己的罗盖一举,城门一看,是自己人,这才打开大门把王阳明迎了进去 。
宁王的追兵,他们确实追了上来,已经截住了王阳明最初乘坐的官船 。但王阳明已经换船,再追就来不及了 。追兵只好拿着王阳明留下来的衣服回去交差 。
王阳明终于摆脱了第一个危机,但接下来,王阳明将面临更艰难的选择 。王阳明原本是奉旨前往福建平叛,现在宁王突然起事,他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
王阳明该如何选择呢?
前面我们说到王阳明去福建平叛,半路碰到宁王叛乱,而且宁王还派兵前来捉拿王阳明 。
王阳明一路上巧换商船,留下官服,摆脱了追兵 。接下来,他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
王阳明决定留下来 。因为局势有变,眼下最危难的事情就是宁王叛变 。王阳明马上给部里上书,表明自己留下的原因 。
他说: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难,如果我不管的话,让朱宸濠顺流而下,万一南京失守,他将以此为根据地北上,半个月之内就将动摇京师,这样,胜负就难说了 。这是天下安危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 。
这个书,王阳明连上两次 。为什么?因为害怕信路不通,不一定能送到北京,送到北京,不知道又被什么人给拦截下来,所以他连上两书,内容完全相同,保证能够送到 。
宁王之叛,跟王阳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国难当头,王阳明决定留下来甘赴国难 。
那怎么解决宁王之叛呢?
到达吉安之后,王阳明马上给江西浙江等地发出公文,通告宁王叛乱之事,然后宣布,自己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将奉命讨贼,大家不要惊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