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典故及解释?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解释和运用( 二 )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 , 都不是消极逃跑 , 而是主动退却 , 寻找或制造战机 。所以 , “走” , 是上策 。
〔典故二〕再说一个城濮大战之前 , 楚国吞并周围小国日益强盛的故事 。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 , 发兵攻打庸国 。由于庸国奋力抵抗 , 楚军一时难以推进 。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窗 。但由于庸国疏忽 , 三天后 , 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 。杨窗报告了庸国的情况 , 说道:“庸国人人奋战 , 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 , 恐怕难以取胜 。”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 , 以骄庸军 。于是师叔带兵进攻 , 开战不久 , 楚军佯装难以招架 , 败下阵来 , 向后撤退 。象这样一连几次 , 楚军节节败退 。庸军七战七捷 , 不由得骄傲起来 , 不把楚军放在眼里 。军心麻痹 , 斗志渐渐松懈 , 戒备渐渐失去了 。这时 , 楚应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 , 师叔说 , “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 , 庸人已十分骄傲 , 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 。”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 。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 , 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 , 仓促应战 , 抵挡不住 。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 。师叔七次佯装败退 , 是为了制造战机 , 一举歼敌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典故及解释?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解释和运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