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捧红巩俐、章子怡,95岁近照惊艳全网:她就是传奇( 二 )


“好在先生也鼓励我 , 试试看 , 不行就回家照看孩子 。 ”她笑说 , “没曾想 , 这一试就是一辈子 。 ”
1956年 , 她考入加州帕萨迪纳戏剧学院 , 成为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亚裔学生 , 开启了她姗姗来迟的演艺生涯 。
因为错过了最好的青春和最美的年华 , 卢燕格外珍惜每一次学习和登台的机会 。
两年后 , 她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 , 担任毕业公演《八月茶室》的女主角 ,


“我演一位艺妓 , 全日语演出 , 我不会怎么办?

刚好有个医院同事是日本人 , 我请她用日语把台词录下来 , 再回去揣摩 , 就这样完成了这个戏 。 谢幕时 , 有日裔观众跑上来拉着我的手 , 连声说演得好 , 日语有东京味儿 。 ”
卢燕说 , “不过事后回想 , 东京口音可能不算表扬 , 艺伎出自京都 , 京都腔跟东京口音是不同的 。 这也提醒了我 , 刻画人物一定要仔细研究出处 。 ”
卢燕一直记得梅兰芳和母亲的教导 , 要演到家 。
她的刻苦敬业传遍了好莱坞 , 那时流传着一句话:“卢燕准时到 , 卢燕台词好 , 卢燕一条过” 。
她就凭着这三板斧 , 稳扎稳打 , 在好莱坞立足 。
在那个年代 , 华人形象长期以来被身材矮小、学识浅薄、缺少公德等负面刻板印象所笼罩 。
卢燕也常常被导演要求按照他们所理解的“程序化”去表演 , 低眉顺眼、扭捏作态 , 惶然不顾是否符合真实 。
“我觉得 , 是时候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了 , 于是每次被要求如此表演的时候 , 就向导演提出 , 真实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 , 提的次数多了 , 就会被慢慢接受 。 ”
她骨子里有一种文化自觉 , 坚持以自己的方式 , 向西方社会传达真实的“中国含义” 。
并和当时为数不多的华人一起 , 开创了华人演员在好莱坞的新时代 。
上世纪七十年代 , 卢燕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华语电影 , 迎来事业的高峰 。
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影片《末代皇帝》中 , 卢燕出演慈禧 , 获得第60届奥斯卡九项大奖 , 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

有人说 , 她演的慈禧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来 , 刘晓庆都难以与之媲美 。
当年与美国演员马龙·白兰度合作时 , 他曾对卢燕说:“你的演技风格很单纯、简洁 , 千万不要被好莱坞改变了 。 ”
这么多年过去了 , 她依然恪守这份简洁 。
很多人都说 , 卢燕在好莱坞那么多年 , 在她身上却看不出好莱坞的气息 。
她说:

“我把这种评价看成是褒奖 。 确实 , 好莱坞在大家的眼里似乎是物欲横流、纸醉金迷 。

而在我眼里 , 这里有非常好的制作团队 , 我在这里工作 , 无论戏份多少 , 演好每个角色 。 ”
这话道出了一种人生与事业的高度融合 , 自在而豁达 。
那些能够不被环境束缚 , 保持内在松弛感的女人 , 有一种特殊迷人的气质 , 无论去到哪里 , 都从容自信 。

铅华洗尽 , 依旧自信从容
杨澜曾经说:每个年龄都是新的开始 。 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 , 年龄不是敌人 , 而是生命的礼物 。
如今 , 卢燕已经95岁高龄 。

有记者问:面对白发苍苍 , 您是如何保持自信从容的?
她浅笑盈盈:

“花开花谢 , 云卷云舒 , 这些是自然规律 ,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从它 , 适应它 。

我非常知足 , 还能站在舞台上 , 和年轻人一起 , 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 。 尽管白发苍苍 , 也是另一种风度啊;虽然步履蹒跚 , 但慢慢地走 , 会更稳 , 不是吗?”
“走不停”是她的态度 , “慢慢地”是她的节奏 。
这种“松弛感”非常可贵 , 尤其是现代生活中 , 很多人身处如履薄冰的紧绷感之中 。
在快节奏的背后 , 是内在的匮乏和不安 , 担心一时失误而全盘皆输 , 担心稍有懈怠而被人超越 , 只有每天被各种忙碌充斥 , 才能抵御内心的不安 。
而松弛感底层逻辑在于“不匮乏” , 它的本质是从容 。
做一件事 , 稳扎稳打 , 然后耐心等待结果 , 这是一种相信“功不唐捐”的从容 。
松弛感的人 , 内心丰盈 , 不执念于结果 , 都有一种“但行好事 , 莫问前程”的从容 。
晚年的卢燕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话剧演员 。
卢燕说 , “我是真的热爱舞台 , 希望到90岁还能演 。 ”
一眨眼梦想成真了 , 今年95岁的她凭借在《追光万里》中的精彩表演 , 获第七届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