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郭麒麟终究还是活成了郭德纲( 二 )


在如此严厉的家风下 , 郭德纲始终不触碰红线 。

对待孩子 , 郭德纲也随着年纪的增长 , 而变得和蔼可亲 。

如今 , 褪去“满身刺”的他 , 少了些棱角 , 多了些温暖 。 也许正如郭麒麟所说 , 上岁数了 , 心态也就变得更加平和了 , 没有当年那么冲 , 无论对内对外都特别和蔼 。
而这些都体现在郭德纲的行动上 。
为了见到郭麒麟 , 他不惜将团综录制地改在横店 , 因为郭麒麟在那里拍戏 。 为了让儿子回家住 , 他也开始学着喝酒 。

第一次吃到郭麒麟为他做的鱼 , 便红了眼眶 , 久久无法平复激动的心情 。

所以 , 郭德纲本就不是刺猬 , 只是因为他吃得苦太多了 , 才会变得那样“张牙舞爪” , 当翻过来看 , 他的肚皮还是软软的 , 没有任何危害性 。
褪去棱角的郭德纲 , 就是现如今的郭麒麟 , 而郭麒麟也逐渐活成了郭德纲本来的样子 。
是有礼貌的 , 是有修养的 , 是通透的 , 更是善良的 。
他们都有自己的偏见与清高 , 都有叛逆与不屑 , 只是 , 出生在“和平年代”的郭麒麟将这些隐藏的更好 。 但知父莫若子 , 郭德纲是什么样 , 郭麒麟最清楚 , 也最容易变成他的样子 。

内向的郭麒麟也不喜欢应酬 , 甚至不喜欢朋友在他家里超过半个小时;“叛逆”的他 , 坚持从相声演员跨行当影视演员;通透的他 , 小小年纪就已成熟稳重 。
在郭麒麟身上 , 都有郭德纲的影子 , 只是 , 郭德纲的通透是在一次次“血泪”中悟到 , 而郭麒麟的通透是在父亲的教诲下学会 。
曾在《见字如面》中 , 就公开了郭德纲写给十八岁郭麒麟的一封信 。
在信中 , 郭德纲用亲身经历悟到的道理 , 给郭麒麟传授金钱观、交友观、事业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钱财要珍惜 , 但不可看得太重 。
即为金钱观 。

有人夸你 , 别信;有人骂你 , 别听 。 周围人随意捧骂 , 不可与之交 , 因其无至性也 。
即为交友观 。

保持好的心态 , 需要借助平台 , 切勿单打独斗 , 很多人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太尊重自己了 。
即为事业观 。

人生一世 , 极不容易 。 登天难 , 求人更难;黄连苦 , 无钱更苦;江湖险 , 人心更险;春冰薄 , 人情更薄 。
即为理想与现实 。

句句箴言 , 字字有力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能做的也就是 , 但行好事 , 莫问前程 。
一封信道尽“江湖险恶” , 也道尽郭德纲对郭麒麟的爱 。 在这样的教育之下 , 郭麒麟怎会不通透?
所以 , 从出道以来 , 郭麒麟就已经有了同龄人没有的成熟与稳重 。

被吐槽顶着“郭德纲儿子”光环走红 , 被嘲讽靠着“星二代”的标签引关注 。
面对这些言论 , 郭麒麟始终坚持不活在别人嘴里 , 而是活出自我 。 因为他知道总想撕掉自己的标签其实就是陷入到一个怪圈 ,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 , 深渊也报以凝视 。
标签都是大众的看法 , 大众并不会在意当事人喜不喜欢 , 所以跟这些较劲干嘛?与其这样 , 何不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除了看淡吐槽外 , 郭麒麟更懂得认清自己 。
他认为 , 自己之所以没有摆脱掉“星二代”这个标签 , 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出色 , 或是不够出色到让别人忘记自己是个星二代 。

能正视自己 , 能从自身找原因 , 而不是责怪他人对自己的质疑 , 光这一点 , 郭麒麟就已经超过同龄人 。 像这样对自己有着如此清晰的认知 , 郭麒麟早已不是一回两回 。
华少曾问过他:郭德纲就是德云社 , 那没有了郭德纲 , 郭麒麟会不会是德云社呢?
面对如此犀利又刁钻的问题 , 郭麒麟也相当诚恳 , 他认为想在郭德纲后面做文章是很难的 。

他并没有为了某些目的 , 让自己的名字与德云社划等号 。
放眼相声圈 , 真正能比得过郭德纲的又有几个人?郭麒麟坦然接受自己一辈子不如父亲的行为 , 不禁让人点赞 。这份通透 , 并非谁人都有 。

虽仅有25岁 , 但早已活出了郭德纲的通透 。
如今 , 郭德纲老了 , 褪去满身的“刺” , 没有了年轻时的盛气 。 郭麒麟长大了 , 褪去了一身的稚气 , 有了保护爸爸的能力:“总有一天 , 我得把他扒拉到我身后 , 我去保护他啊 。 ”

郭麒麟有了为家人遮风挡雨的勇气 , 郭德纲有了比相声更好的“代表作” , 父子俩互相成就造就一段佳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