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老人尘封77年的爱情故事 尘封77年的爱情( 四 )


张淑英当保荐人已经四年了 。这四年对张淑英来说是最艰难的 , 没有朋友 , 经济困难 。此刻 , 坚强的张淑英也有些困难 。
1949年 , 张淑英被介绍到李子青 。李子青原本是公安部门的一名职员 , 也是一名学者 。他结过一次婚 , 但没有孩子 。
认识舒后 , 他对舒很好 。当他看到她生活中有困难时 , 他也帮助了她 。久而久之 , 舒把他当成了自己在重庆的亲人 。
1949年 , 李子青给了张淑英一个自己的家 。婚后 , 他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 但对于现在的亲人 , 张淑英已经很久没有提起过去了 。但不提不代表忘记 。直到1988年 , 张淑英67岁 。此时 , 他的第二任丈夫李子青已经去世五年 , 她的小儿子也已经结婚 。此时的张淑英已经没有了生活的压力 , 但心中还有一份牵挂和一个未完成的心愿 。也就是她想搞清楚钟崇信是怎么殉难的 。如果他殉道了 , 他的灵魂现在在哪里?
张淑英一直记得 , 1937年在常熟汽车站 , 钟崇信说她会回来的 , 所以她相信这辈子一定会再见到她 。1988年的一天 , 老张曼书英把儿子叫到家里 。他第一次向他提起钟崇信的名字 , 第一次让儿子帮他完成心愿 。
听了老人的故事后 , 小儿子李长贵很惊讶 。他第一次发现 , 母亲心里藏着一段伤心的往事 。他不知道如何安慰母亲 , 但非常郑重地答应了她 。但这对李长贵来说并不容易 。
根据其母、重庆荣昌人、黄埔军校第六工程系毕业生、国民革命军第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长钟崇信提供的线索 , 以及可能在南京遇害的5条线索 , 兄妹三人开始在重庆各图书馆、档案馆、民政局寻找钟崇信的下落 。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寻找一个陌生的名字听起来不可思议 , 但李长贵的姐姐和哥哥竟然找到了这个困扰着她母亲的名字 。
1991年 , 张淑英的长子李长福在《江苏文史资料选编》中发现了一条线索 。在这本书的目录页上 , 有一篇题为《淞沪抗战与南京沦陷纪实》的文章 。邱广汉当时是87师的参谋 。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城外部队苦战3天 , 至12月12日晨 , 已有71军87师3个旅死伤 。259旅旅长易安华 , 参谋长钟崇信 , 旅部直属官兵 , 全部在雨花台阵亡 。
从1937年到1991年 , 时隔54年 , 张淑英终于得知钟崇信于1937年12月12日上午在南京雨花台殉难 。
虽然我们知道他的死因 , 但他的精神位置在哪里?张淑英认为 , 在常熟汽车站离开的时候 , 他说他会回来 , 这意味着他会再见到钟崇信 。
这辈子 , 找到钟崇信的精神定位 , 成了张淑英最大的心愿 。
2014年 , 张淑英的儿子李长贵在报纸上发现 , 重庆有一支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队伍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 , 他找到了志愿者方菲 。
当方菲听了张淑英半个世纪寻找老人的故事后 , 她立即召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老人寻找钟崇信的下落 。2014年9月16日下午5点 , 她通知了群里的志愿者 , 把找到钟崇信的消息传播给全国所有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群体 。
不久 , 江苏志愿者海斯在国家档案局主管的中国档案网上找到了钟崇信的信息 , 并再次为他拍照 。接着 , 台湾省志工在台北烈士纪念馆发现了钟崇信的牌位 。晚上10点 , 方菲打电话给张淑英 , 钟崇信找到了 。
那天晚上 , 老张淑英高兴得像个孩子 , 睡不着觉 。令张淑英惊讶的是 , 细心的志愿者竟然将钟崇信的照片与她结合在一起 , 并亲自将这张照片发给了她 。拿到照片后 , 张淑英留下了这辈子的第二滴眼泪 。她接过照片 , 喃喃自语 , 我终于找到你了 。
80年过去了 , 张淑英老太太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穿旗袍的清秀少女了 。她现在满脸皱纹 , 一只眼睛失明 , 腿脚笨拙 。
2014年 , 93岁的张淑英不顾家人反对 , 执意前往台湾省探望钟崇信 。
2014年11月23日 , 张淑英步入台湾省烈士厅 。她终于在排名中看到了钟崇信这个她一生都在心中默念的名字 , 第四排右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