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之父”离职 华为跨过生死线了么?( 二 )


这些面向开发者的服务平台让HarmonyOS 2在发布后的数个月内凝聚了超过120万名的开发者,帮助鸿蒙成为全球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操作系统 。
【华为|“鸿蒙之父”离职 华为跨过生死线了么?】此前,余承东曾透漏目前搭载Harmony OS的华为设备已达到2.4亿部,华为终端全球月活用户数7.3亿,生态设备发货量1.5亿部,生态合作伙伴超过2000家 。这已超出去年王成录提出的3亿台设备的目标 。
虽然手机业务仍受到掣肘,但对于当下的华为而言,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
半杯未满
在今年的4月28日,华为正式推出了HarmonyOS 3开发者预览版,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当下的万物互联仍存在较多局限性,例如数据孤岛效应凸显,而鸿蒙的加入则给设备之间的“智能化连接、协同”创造了一种可能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华为针对开发推出了Harmony设计系统、方舟开发框架3.0、方舟编译器3.0、DevEco Studio 3.0等,这些开发工具套件能够让开发者实现更高效的端到端HarmonyOS应用和服务的开发 。
比如在过去,华为在框架层为HarmonyOS的应用程序提供了Java/C/C++/JS等多语言的用户程序框架和Ability框架,以及各种软硬件服务对外开放的多语言框架API;同时为采用HarmonyOS的设备提供了C/C++/JS等多语言的框架API,不同设备支持的API与系统的组件化裁剪程度相关 。
而现在,开发者可以根据不同设备灵活选择工具套件,完成操作系统组装 。当然,相比于IOS和Android庞大且成熟的开发者团队而言,鸿蒙目前百万级别的开发者仍难以在短时间内补足应用方面的劣势 。
尽管华为对开发者已经表现得足够友好,但IOS和Android经营十余年形成的强大壁垒还是难以说服开发者们向鸿蒙分摊精力 。
而华为的应变之道就是不断降低开源的门槛 。王成录曾透漏过一个观点:华为分析了过去二十年PC与移动产业的生态发展历史,发现16%的市场占有量是个分水岭,能超过16%的生态基础就能取得成功而不被市场淘汰 。
可能是基于这一考量,华为在2020年和2021年分两次把HarmonyOS的基础能力全部捐献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并由后者整合其他参与者的贡献,形成OpenHarmony(开源鸿蒙)项目 。
对此,王成录曾解释道,华为此举是为了各家能够平等地在开放原子基金会获得代码,生态企业可以更好地根据自身的诉求做产品 。同样,华为也是从开放原子基金会拿回代码,再叠加华为产品特性来做产品 。
不过,尽管华为已经通过第三方机构让鸿蒙实现完全开源,但这还不足以支撑其他手机厂商选择通过OpenHarmony去打造自家系统,因为目前的OpenHarmony并没有Java程序的支持,也自然不可能支持Android 。
对于第三方手机厂商而言,手机系统没有Android应用的支持是不现实的,尽管目前华为开发者官网种已经开源了数十个Demo,但这些大多都基于常见的应用场景,还远称不上是成熟的开源系统 。
而如果OpenHarmony无法获得更多厂商的接入,那么王成录提到的“16%的分水岭”在华为芯片问题解决之前,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
此次王成录的离职后加盟的深开鸿,正是一家聚焦于OpenHarmony二次开发的科技企业 。这家公司的官网介绍显示,深开鸿以成为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领跑者为战略目标,基于OpenHarmony聚焦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KaihongOS)的技术研发与持续创新 。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公司与华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眼查数据显示,深开鸿的第一大股东为鸿聚创新信息技术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由中软国际CEO陈宇红个人控股,华为一直是中软国际的第一大客户 。第三大股东为哈勃投资,为华为旗下的投资基金 。
因此,王成录的离职似乎并不是简单的人事变动,更像是华为为了寻求合作伙伴而主动放出的一员猛将 。
鸿蒙的野心,还会实现吗?
对于王成录的离开,一位业内人士向虎嗅表示:“几乎不会对鸿蒙项目团队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鸿蒙的战略规划依旧会沿着既有目标执行 。”
该名业内人士认为,从鸿蒙生态层面来说,这两年各生态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很频繁,很多高端人才与核心生态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大家尝试不同的“组合”,或许能够碰撞出更多新的火花 。
话虽如此,但仍有部分人认为王成录的突然离职还是会给鸿蒙带来影响,尤其在Harmony 3.0延期的背景下,业界更加对鸿蒙的未来表现出担忧,集中表现在Harmony“去Google化”还能否顺利进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