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王安石?王安石的逸闻趣事( 三 )


"滚!滚!"吕向高不等那米商把话说完,就把他骂走了 。随即,吕向高问鄞县师爷:"你们一共收了米商多少贿赂,可有账目?"
师爷答道:"回老爷,全部有账 。"
吕向高下令将王安石和他的师爷押回鄞县县衙,准备审理后上报朝廷处决 。
城门离县衙有一段路程,当吕向高带领一队人马路过一个集市时,那里人头攒动,闹市不远处还传来唱戏的声音和阵阵掌声 。大灾之年,杭州其他县城都饿殍满街,一遍凄凉,可鄞县不仅集市繁华,还有唱戏的 。吕向高满腹疑惑地来到那唱戏处,戏台前看戏的老百姓见有官府人马到来,正要散去,吕向高大喊道:"各位父老乡亲,我乃杭州知府吕向高,来本地视察灾情,大家不必惊慌 。"
吕向高在讲话时,老百姓已看到他们的县令王安石被捆绑押解,纷纷围拢过来,下跪求情说:"大人,为何捆绑王县令,他可是好官啊 。"
吕向高把王安石擅自抬高米价、收受贿赂的事情讲了一遍,突然一位老妇人来到吕向高面前大声说:"你说得不对,敢问大人,这大灾之年,咱杭州府哪个县不是街市萧条?你再看咱鄞县,米粮充足,街市繁华,没有一个人饿死 。这是谁的功劳?是王县令的!请问大人,我们王县令何罪之有?"老妇人的话引来一片掌声 。
吕向高无言以对,这老妇人说得没错,鄞县确实没有一点受灾的迹象 。他沉默片刻后对围观群众说道:"我会好好调查,给大家一个交代 。请放心,朝廷不会冤枉一个好官,也决不放过一个贪官 。"
来到鄞县县衙,吕向高公开审理王安石 。公堂上,吕向高问王安石为何置朝廷圣命于不顾,抬高米价 。
王安石神情严肃地说:"大人,如果执行朝廷规定的米价政策,鄞县跟其他县一样会饿死很多人 。不放开米价,哪个米商愿意出售大米?"
"这样高的米价,老百姓买得起吗?"
"大人有所不知,江南历来富庶,不仅鱼米丰饶,商业也十分发达,普通人家几十年下来,都小有积蓄 。乍遇荒年,人们需要的只是粮食,米价虽高,俭省一点,也能坚持一年半载 。那些家庭贫苦,无力买粮的人家,我会发给他们银两救助 。"王安石边说边叫师爷将救助名册拿来呈递给吕向高 。
救助花名册上,不仅详细记录了受助人的名字、住址、家庭人口,而且还有受助人按的红手印 。吕向高翻看完毕后,语气有所缓解,问道:"救助的钱来自哪里?"
"大人有所不知,那些米商发财后,个个欢呼雀跃,纷纷给我王安石送来金银 。如果我拒收,他们一定会诚惶诚恐,我就收下他们奉送的银两,登记造册后又发给那些无力买粮的穷人 。"王安石叫师爷将那份收受米商银两的花名册拿来 。吕向高将两个花名册进行比对,一收一支,分毫不差 。
吕向高这才发现王安石的高明处,大灾之年他将鄞县治理得这么好,实在不简单 。他不仅没有治王安石的罪,反而将鄞县的做法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嘉奖王安石 。他甚至还向王安石请教下一步应对杭州府情的办法 。
王安石建议杭州府境内都将米价彻底放开,说一开始米价会节节攀升,但不出3个月,米价就会回落到1500文左右一石 。吕向高根据王安石的意思,通令江南各地放开粮价,米价一下子冲上每石3500文 。全国各地的米商得知消息后,都源源不断地把米贩到江南来 。江南市面上大米充足,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到3个月,米价果然又回落到1500文一石了 。
江南民众终于渡过了难关,杭州府却又面临新的问题,陕甘一带因大旱缺少米粮,朝廷下令要求各地支援 。
王安石又给吕向高出主意,让他即刻发布公告,以每石1000文的价格收购大米 。
大米1000文一石,米商们肯卖吗?吕向高半信半疑,王安石却胸有成竹地说:"大人有所不知,前阵子这里的米价飞涨,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把米贩到我们江南来了,赚足了腰包,眼下米粮越积越多,再过几个月江南新米就上市了,那些商人不好再把米粮运回去,只能降价销售,否则就会赔本 。我算了一下,1000文一石,米商已经保本了 。"
吕向高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以1000文一石收购了大量米粮,运往陕甘一带,受到朝廷嘉奖 。王安石也因此名声大振,后来成了北宋的一代名相 。